长。此外,兴海街道还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依托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打造了一些农家乐、采摘园等旅游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
兴盛街道
兴盛街道是兴隆台区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区域,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兰\兰~文^学* ¨已?发¢布_最.新?章/节?这里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的住宅小区,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同时,兴盛街道大力发展服务业,引进了多家大型商业综合体和专业市场,形成了新的商业中心。此外,兴盛街道还注重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引进和建设,新建了多所学校和医院,为居民提供了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惠宾街道
惠宾街道是兴隆台区的新兴街道,发展潜力巨大。这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吸引了众多企业和项目入驻。惠宾街道以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为重点,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城市建设方面,惠宾街道注重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了多个公园和休闲广场,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同时,惠宾街道还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和社区建设,营造了和谐美好的社区氛围。
东郭街道
东郭街道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苇田、湿地资源广袤。这里是盘锦市重要的芦苇生产基地,苇田面积广阔,芦苇产量高,芦苇制品远销国内外。东郭街道的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是许多珍稀鸟类的栖息地,每年都有大量候鸟在此栖息繁衍。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东郭街道加强了生态保护和管理,开展了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居民的环保意识。同时,东郭街道还依托湿地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推出了湿地观光、鸟类观赏等旅游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兴隆台区历史悠久,古属幽州,汉属辽东,晋属高句丽,唐属渤海。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为防御北方女真族的袭扰修筑边墙,于广宁卫建造边堡和烽火台,在如今的兴隆台区境内筑有两处烽火台。崇祯十六年(1644年)明朝灭亡,境内一处烽火台因年久失修,东南角受雨水冲刷出现窟窿,远近百姓称为窟窿台,窟窿台所在区域的村因此得名。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按谐音将窟窿台改为兴隆台。
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建盘山厅。清朝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境内赵家窝棚、李家屯、桥头堡、沟沿子、兴隆台、裴家台、东药王庙、八里铺、郭家岗等村屯属盘山厅民字区(民字区驻地今上房沟村)所辖。于家窝棚、小良玉(五里铺)、杨家店、陈家屯、牛官屯、碱儿铺、狼窝、东高家窝铺等村屯属盘山厅图字所辖(图字区驻地今后胡嘴子)。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盘山厅从盘蛇驿迁至双台子镇。清宣统元年(1909年)盘山厅划为8个区、乡。本境螃蟹沟(今带状公园)以北的赵家、药王庙、下董、南屯、牛官屯等村屯为盘山厅城厢区所辖。螃蟹沟以南的兴隆台、八里铺、杨家等村屯为盘山厅南一乡所辖。
民国二年(1913年)盘山厅改为盘山县。民国三年(1914年)盘山县实行区、村制。全县设8个区,城厢区原属的赵家、牛官等村屯与南一乡的兴隆台、八里铺等村屯均划盘山县第二区所辖。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盘山县设8个警区。第一警区主村西药王庙村,附属村有西药王庙村、东药王庙村、裴家台、小盐锅(小锅)、兴隆台、桥头铺、赵家窝棚、郭家岗子、李家屯、沟沿子、吴家屯。第四警区主村为田家镇村,附属村有本境的王家窝棚、八里铺、于家窝棚等村屯。民国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1943年至1945年8月)东北沦陷时期,盘山县实行街、村、屯制,全县划为2街、17村、75个屯。境内裴家台、李家屯、西药王庙、赵家窝棚、兴隆台、八里铺、杨家屯等属田家村所辖。粮窝(原名狼窝)属榆村堡村所辖。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东北解放。同年12月东北民主联军战略转移,国民党军队占据盘山县,实行县、乡保制。设2街、15乡、86保。境内的屯改为保,行政区划未变。1948年1月,国民党军队逃离盘山县,共产党接收盘山县。2月建立盘山县民主政府,11月实行区、村制,设2镇、15区。境内李家村、裴家村、西药王庙村归双台子区辖。南部兴隆台村属田家区辖,东部的牛官、陈屯村属榆村堡区辖。
1955年,并区改乡。盘山县设2镇、6区、55乡。盘山县田家镇区辖境内的赵家乡、裴家乡、兴隆台乡。1956年2月,盘山县将55个乡调整为34个乡。境内裴家台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