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土、石城墙遗迹,还能偶见残砖破瓦 ,成为那段历史的见证。
西汉时期,上艾县依旧保持原有建制。到了东汉,其归属发生变化,划归冀州常山国 。曹魏时期,上艾县改属乐平郡 。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上艾县改名石艾县;太平真君九年(448)曾被废除;孝明帝孝昌六年(530),又重新恢复设置 。
!隋代,石艾县的归属几经变更,开皇三年属辽州,大业中年归并州太原郡 。唐代,武德三年归辽州,六年归属受州(州治在阳泉赛鱼),贞观八年,废受州后,石艾县又属太原府 。天宝元年,石艾县改名为广阳县。
五代时期,沿袭旧制,广阳县属北汉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 (977),以镇州广阳寨建平定军,属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四年(979),灭掉北汉后,改广阳县为平定县,县治迁至榆关(平定上城),属平定军 。这一时期,平定县的设立标志着当地行政建制的重要变革,也开启了平定县新的历史篇章。
金大定二年(1162),平定县升为州治,属太原支郡,领平定、乐平(今昔阳)二县 ,其行政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成为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元代,平定州属冀宁路太原府 ,在元朝的统治体系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区域管理作用。
明代,平定州属冀宁道太原府,当时的平定州,冶铁制器业十分发达,在全省独占鳌头 。冶铁业的繁荣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兴起,使平定州成为当时山西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卡,卡-小¨税′罔+ `已^发_布?罪′薪`漳!截-
清代,雍正二年(1724),平定州始升直隶州,由太原府析出,属省辖,领寿阳、盂县、乐平三县 ,其政治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管辖范围涵盖周边多个县份,对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民国元年(1912),改平定州为平定县,属冀宁道 。民国3年(1914),乐平乡改置昔阳县,从平定县析出 。民国26年(1937),日军入侵,县城沦陷,设立伪行政公署,其权力仅能控制县城附近及交通沿线 。但平定人民并未屈服,在抗日战争期间,以正太铁路为界,路北建立平定(路北)县抗日政府,属晋察冀边区管辖;路南又以平辽公路为界,分别建立平东县和平西县两个抗日政府,属晋冀鲁豫边区管辖 。民国35年(1946)6月,平东县、平西县合并,建立平定(路南)县政府 。民国37年8月(1948年8月),路南和路北两个县政府合并,成立平定县人民政府,属榆次专区 。
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8月,平定县建制被撤销,归入阳泉市,称阳泉市郊区 ;1961年4月,又恢复平定县建置,属晋中专区 ;1983年9月,平定县划为阳泉市属县,一直延续至今 。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平定县孕育出众多杰出人物。元代中书左丞吕思诚,他在政治上颇有建树,为官清廉,致力于改革和发展,对当时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明朝南京兵部尚书乔宇,他不仅在军事和政治领域有着卓越的才能,还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其作品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石评梅,她的文学作品情感细腻,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思考。这些历史人物,为平定县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探秘平定:不可错过的景点
平定县旅游资源丰富,有众多值得一游的景点。
- 娘子关景区:被誉为“天下第九关”,以雄关、险道、崇山、秀水闻名天下 。关城巍峨耸立,历经岁月沧桑,依然气势恢宏。瀑布飞泻而下,气势磅礴,水花四溅,在阳光的照耀下,形成一道道美丽的彩虹。泉水清澈见底,灵动活泼,沿着古老的街巷流淌,滋养着这片土地。游客可以乘船游览,欣赏瀑布和独具江南特色的水上人家,感受别样的水乡风情。这里还有惊险刺激的玻璃栈道,为喜欢挑战的游客提供了不一样的体验。
- 固关长城:国内保留较完整的现存唯一可考石砌内长城,也是我国最早的明代内长城 ,着名长城专家罗哲文称其“有小八达岭之风韵” 。漫步在固关长城上,抚摸着古老的城墙,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的金戈铁马和战火硝烟。城墙上的烽火台、箭楼等建筑保存相对完好,向人们展示着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智慧和精湛技艺。
- 冠山景区:因山势秀拔,状若冠戴而得名 。这里文物古迹众多,是感受宋元以来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