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看书 > 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 > 第5章 忻州市《代县》

第5章 忻州市《代县》

里的历史遗存丰富,城墙、烽火台等建筑见证了岁月的沧桑。站在雁门关上,极目远眺,山峦起伏,仿佛能看到当年金戈铁马的战争场景。如今,雁门关已成为着名的旅游胜地,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感受它的雄伟与历史的厚重。

2. 边靖楼:位于代县古城十字街心,是代县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万里长城沿线最高大的楼式建筑。它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取“祈盼边界平定安宁”之义,也称“谯楼”,当地人称“鼓楼” 。_萝/拉~晓+税′ `冕¨费?阅.黩·边靖楼由高大的门洞台基和三层四檐木结构歇山顶楼身两部分组成。台基占地1200余平方米,高13.3米,门洞南北贯通,楼身通高26.7米。梁架结构为六架椽屋,四周围廊用四柱。楼上南北两侧高悬“威震三关”和“声闻四达”匾额,气势恢宏。它不仅是用于守望了敌、指挥作战的军事建筑,也是当地重要的文化地标,如今是游客和当地人游玩休闲的好去处。

!3. 阿育王塔:坐落在代县县政府后院内,是中国仅有的19座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塔之一。始建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原为木结构,称“龙兴”,唐宋几经废兴,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建为砖塔。塔为圆锥体、佛教藏式造型,通体由青砖砌筑,周长约60米,高度约40米,体形硕大而圆润。底座为须弥座,间杂有仰莲花纹、覆莲花纹和重涩混肚,周边雕刻有各种花纹、莲花瓣和梵文,是早期藏式佛塔中的佳作。梁思成称赞它是“中国现存瓶状塔中比例最好的” 。

4. 杨忠武祠:位于代县境内鹿蹄涧村,距代县城45里,通常称它为杨令公祠或杨家祠堂。祠堂里保存着一些有关杨家将比较真实的资料,是为祭祀北宋名将杨业及其家族英烈而建 。据洞内元代天历年间赵鹤鸣所撰碑文记载,此祠建于元天历二年(1329年),是杨业十六世孙杨怀玉奉旨建造的,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鹿蹄涧杨令公祠占地1.2万平方米,祠门楣上立一盘龙蓝底大匾,上有“忠武祠”3个金字,“忠武”乃杨业战死后,宋太宗皇帝给予他的谥号。正殿前檐悬匾一块,上书“敕建”二字。正殿内,塑有杨业、佘太君、杨家八子及宋、元、明历代杨氏功臣名将像共20尊,无不气宇轩昂,姿容伟俊。

5. 白人岩风景区:因白谷仙人坐化成峰而得名,这里美景堪比黄山,是徒步和观景的绝佳之地。景区内山峰林立,怪石嶙峋,树木郁郁葱葱。山间有清澈的溪流,溪水潺潺流淌,为整个景区增添了灵动之美。这里还有许多古老的寺庙和道观,如白仁岩寺等,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

五、民俗采风

1. 峨口挠阁: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峨口挠阁是代县民俗文化的杰出代表。它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在当地流传已久。峨口挠阁表演时,孩子们装扮成各种历史人物或神话角色,被固定在特制的铁架上,由成年人抬着进行表演。表演队伍中还有锣鼓队伴奏,节奏明快,气氛热烈。每逢重大节日或庆典,峨口挠阁都会进行表演,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当地居民前来观看,成为代县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2. 雁门民居营造技艺:以杨氏为传承人的雁门民居营造技艺,至今仍在代县人居住的房屋中使用。这种技艺采用榫卯结构、扇股麻花挑角技术及工艺,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实用。代县的传统民居体现了这种技艺的精髓,房屋的建筑风格独特,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相融合。走进代县的古村落,可以看到许多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它们是雁门民居营造技艺的生动体现。

3. 代县面塑:是民间节日中的馈赠佳品,制作精细,形态各异,寓意吉祥。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代县的妇女们会用面粉制作出各种精美的面塑,如动物、花卉、人物等。这些面塑不仅是美食,更是艺术品,它们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面塑的制作过程十分讲究,需要经过和面、塑形、蒸制、上色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代县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4. 代县剪纸: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剪纸作品题材广泛,包括人物、动物、花卉、风景等。代县剪纸艺人以其精湛的技艺,用一把剪刀和一张纸就能创造出栩栩如生的作品。剪纸作品不仅在当地深受喜爱,还远销国内外,成为代县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六、舌尖代县

1. 代县麻片:是代县的传统名点,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片薄如叶,质脆味香,甜而不腻。麻片的制作工艺独特,选用优质的芝麻、面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