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完整且雄险壮观的一段,而宁鲁口镇宁楼是居庸关以西大同境内最完整的敌楼,为条石砌基、青砖砌墙的空心敌楼,楼南有门,门额上嵌有阴刻楷书“镇宁”的石匾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伟大防御工程,左云县的长城遗址见证了古代边塞的军事防御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游客可以沿着长城遗址漫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领略边塞风光的雄浑与壮丽。
古堡遗址
左云县曾是重要的军事要塞,境内古堡遗址众多,据明正德《大同府志》载,当时左卫筑有52个堡寨 ,这些城堡有的是砖砌,有的是夯土,大的可驻兵一两千,小的可驻兵两三百 。如保安堡、威鲁堡、宁鲁堡等,这些古堡曾经在军事防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虽然许多古堡已经破败,但依然能从残留的城墙、城门等建筑中,感受到其当年的规模和气势。古堡遗址是左云县边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古代军事、建筑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月华池
月华池位于左云威鲁村北的明长城内侧,却又与长城紧紧相连 。它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建在长城上的袖珍小城,以长城为北墙,另筑东南西三面围墙,围成一座周长约260米的城堡,约同北京小团城大小,是建庐烽台的组合建筑,也是世界上最小的城堡 。这座小城堡集合了屯兵、了望、报警乃至战斗等多种军事功能,北墙上高出墙体两丈的烽火台,腹内有洞梯可上,洞梯81级 。月华池南墙下只有一个独门,拱券上方,有一块嵌入城墙的石匾,上刻斗大三字“月华池”,字体苍劲有力,可惜石匾上世纪剥落丢失 。月华池造型像一张“弓”,东、南、西三面是一道弧形的城墙,像弓背;正北的墙则是笔直的,像这张弓的“弦” 。它不仅是威鲁口的关城,还是走西口的通道之一 。关于它的名字,一说是因小关城旁有一碧池映月落星而得名,一说是有随军女常来此住而得名 。月华池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它的奥秘。
六、民俗风情
民间艺术
左云县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其中剪纸、面塑、二人台等极具特色。左云剪纸历史悠久,风格粗犷豪放,题材广泛,内容多以当地的民俗生活、神话传说、花鸟鱼虫为主。剪纸艺人仅用一把剪刀和一张红纸,就能创作出栩栩如生的作品,如喜庆的“连年有余”“富贵牡丹”,寓意吉祥的“福禄寿喜”等。这些作品不仅是装饰品,更承载着左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会贴上精美的剪纸,为节日增添喜庆氛围。
面塑也是左云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当地艺人以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辅以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揉、捏、搓、剪等多种手法,塑造出各种造型逼真的人物、动物、花卉等形象。面塑作品色彩鲜艳,形态各异,常用于祭祀、庆典等场合。比如在孩子满月、老人寿辰时,精美的面塑作品既是礼物,也是对美好生活的祝福象征。
二人台则是左云县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戏曲形式。它融合了民歌、舞蹈、说唱等多种艺术元素,以其活泼明快的曲调、幽默风趣的表演风格着称。二人台的表演形式通常为一男一女,通过载歌载舞的方式演绎故事。其曲目内容贴近生活,既有反映爱情故事的《走西口》,也有展现日常生活的《打樱桃》等。演员们生动的表演、富有地方特色的唱腔,常常引得观众捧腹大笑,在左云的乡村院落、节庆活动中,二人台表演都是必不可少的节目。
传统节庆习俗
左云县的传统节庆习俗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春节是当地最隆重的节日,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家家户户就忙着打扫房屋、置办年货。除夕这天,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饺子是必不可少的美食,有的人家还会在饺子里包上硬币,寓意吃到的人新的一年会有好运气。饭后,全家人一起守岁,零点时分,鞭炮声此起彼伏,迎接新年的到来。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走亲访友互相拜年,祝福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元宵节期间,左云县会举办热闹非凡的社火活动。街道上,舞龙、舞狮、高跷、旱船等表演轮番上阵。舞龙队伍中,一条巨龙在舞者的操控下上下翻腾,龙身随着鼓点节奏摆动,气势磅礴;舞狮表演里,“狮子”时而憨态可掬,时而威风凛凛,做出跳跃、翻滚等动作,引得观众阵阵喝彩。高跷表演者踩着高高的木跷,灵活地表演各种动作,让人惊叹不已;旱船表演则模拟船只在水中航行的场景,演员们配合默契,表演生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