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方面,刘集乡的养殖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肉牛养殖、肉羊养殖等为主的产业格局。刘集乡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强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积极推进植树造林工作,改善了生态环境。
三、历史人物
景县历史上名人辈出,他们在不同的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景县的历史增添了光彩。
(一)董仲舒
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是景县广川镇人,他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被汉武帝采纳,从此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开创了中华2000多年思想一统的先河。他的思想体系融合了儒家、阴阳家等多家学说,强调“天人合一”“三纲五常”等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董仲舒不仅是一位思想家,还是一位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传播儒家思想,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人才。他的着作《春秋繁露》等,至今仍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文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二)周亚夫
西汉名将周亚夫曾在景县受封条侯。他以善于治军领兵而闻名于世,“细柳营”的典故更是传为千古美谈。汉文帝时期,匈奴进犯,周亚夫奉命驻守细柳营。汉文帝亲自前往劳军,到了细柳营,只见将士们个个披坚执锐,军容严整。汉文帝的先行卫队被挡在营外,不得入内,直到汉文帝派使者持节诏告周亚夫,才得以进入。周亚夫治军严谨,令行禁止,即使是皇帝亲临,也必须遵守军营规定。他的这种治军理念和军事才能,为汉朝的边境安全和国家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周亚夫又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了汉朝的一代名将。
(三)李化龙、李孔嘉、李廷徵
明清之际,景州孙镇(今景县梁集镇孙镇村)李氏,以“修齐治平”的君子文化治家,世人传为美谈。李化龙生于明清之际的世代殷实之家,父亲李继贤关注儒学教育和子女入仕问题。李化龙兄弟三人入馆塾读书,他最为聪明机敏。父亲去世后,虽家境大不如前,仍力学不辍,每考必夺优等,成为博士弟子。时逢明末乱世,他无意官场,隐居学诗,淡泊自如。尽管收入不多,但他每天都以丰盛的饮食奉养母亲。长兄早逝,他不计前嫌,抚养遗孤,几次出资救助。亲人先后去世,他与二兄敬爱融洽。在他的训教下,侄孙遇奇成为享誉一方的文化名人。族亲有难,他尽其所能,施以援手。他注重立德树人,无论外人还是家人,总是教育他们把道德品质的修养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技艺的训练。子孔嘉进士及第,他告诫子孙,这是先辈期望所及,个人努力结果,要铭记祖宗遗训,不忘忠厚家风。他不因子贵骄人,待人以诚,“恂恂如也”,与乡邻老友优游田园,年八十,无疾而终,乡邻敬其为人,称之为“佛”。
李孔嘉是李化龙诸子中排行第二,年十三补博士弟子,之后连登黄甲,顺治辛卯(1651)中举,十年后进士及第,授内阁中书舍人。?d+i!n¢g·d*i′a?n^t¢x′t\.′c!o!m-内阁供职期间,应景州知州张一魁之邀,为康熙十一年版《景州志》题跋。户部主事任上,监督兴平仓,政事之余,留意仓储管理细节,着《筹仓管见》一卷,成为国家粮仓司职吏员的规范性教材。康熙甲子(1684)主持山东乡试,得名士颜光敩、何世璂等,朝野以为不趋时俗,公平得人。当时,南昌百姓不但交纳正税,每年还要在正税之外,交纳数量不等的钱粮,即所谓“浮粮”。李孔嘉了解这一情况,修表上奏,请求朝廷革除积弊,蠲免浮粮,因廷臣反对,搁置未行。尽管如此,他的德操才干,还是得到了康熙帝的赏识。考试之后,由户部主事(正六品)破格晋升为礼部郎中(正五品)。然而,这一格外眷顾,却让他蒸蒸日上的仕宦之途画上了句号。康熙二十六年(1687),孝庄文皇后去世,孔嘉受命主持制定葬礼仪案。皇后葬礼有定制,又有以往葬仪参照,仪案成稿后经礼部会议,最后经内阁会议确定。从葬礼进程看,头几日也是顺利的。孝庄文皇后对于康熙帝,不但有血缘亲情,更有拥立护佑之恩。孝庄文皇后的殡天,对康熙帝的打击和心灵创伤可想而知。正是这个原因,司职大臣时刻都在担心,惟恐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孝庄文皇后去世,正值除夕、元旦,礼部臣请康熙帝回宫休息,康熙帝驳回臣请,允准仅在正月初一日,改一日“三哭临”为“一哭临”。孝庄文皇后生前尊徽号为“昭圣慈寿皇后”,升遐后,礼部臣请求不再称前尊徽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