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看书 > 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 > 第3章 廊坊市《永清县》

第3章 廊坊市《永清县》

,选用优质的红薯淀粉,制作出的粉条深受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喜爱。

(十四)北辛溜乡

北辛溜乡地处永清县北部,农业基础雄厚,是永清县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北辛溜乡注重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品种,提高了粮食产量和质量。乡内有一些自然景观,如河流、池塘等,生态环境优美,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北辛溜乡的文化底蕴也较为深厚,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如剪纸、面塑等在当地流传至今,这些手工艺品造型精美,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永清县历史源远流长。商代盘庚迁都殷后,此地位于殷朝东北,燕京戎(今太原附近)之东陲。西周时为北戎燕国地,春秋时成为燕都蓟的畿内地。战国时期,属燕国封疆,由广阳郡、渔阳郡、巨鹿郡分辖。西汉高帝年间,取“边境永清”之意,将会昌县更名永清县(辖今永清县、霸州市),雍奴县改名为武清县,自此,两永清县南北并立,南属宋,北属辽,辽、宋分治。

!永清之名的确定还有一段故事。隋唐时期,契丹民族崛起,作为游牧民族,他们每年秋后南下抢夺粮食、财物,汉人苦不堪言。永清县始建于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名益昌县,县治在今霸州策城,东汉建武十三年(37年),废益昌县,归入方城县。隋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开凿隋唐大运河之永济渠经永清县地,大业七年(611年),沿大运河,析安次、固安二县地置通泽县,县治在永清县通泽村,义宁二年(618年),隋亡即废。唐如意元年(692年),武则天称帝时期,分安次县地置武隆县,县治即今永清县城。唐景云元年(710年),因避武则天讳,改武隆县为会昌县。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张守珪曾向唐玄宗请求,取“边境永清”之义,为会昌县更名永清,然而还未等到玄宗批复,张守珪就因晚年治军不严犯下错误,被贬为括州刺史,次年抑郁而终。天宝元年(742年)八月,唐玄宗改天下县名不稳及重名一百一十处(《旧唐书》),改至会昌县时,玄宗想起张守珪的请求,为纪念他的靖边之功,从其所请,为会昌赐名永清,此后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再无更改。

在历史的长河中,永清县见证了诸多朝代的更迭和历史事件的发生。宋辽时期,这里是宋辽对峙的前沿地带,留下了许多与战争相关的遗迹和传说,如宋辽古战道,被誉为“地下长城”,它见证了当年的金戈铁马和历史沧桑,也成为了永清县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永清县的文化脉络丰富多样,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这里既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受到了北方游牧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如戏曲、杂技、武术等在永清县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永清县的戏曲以河北梆子为主,演员们高亢激昂的唱腔,生动的表演,展现了当地人民的豪爽性格和对生活的热爱。杂技表演惊险刺激,演员们精湛的技艺让人叹为观止。武术文化在永清县也源远流长,许多村庄都有自己的武术传承,村民们农闲时练习武术,强身健体,传承着中华武术的精神。

三、历史人物

在永清县的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虽然没有如帝王将相般声名远扬,但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和时代,都为永清县的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比如在古代,有一位名叫李义的乡绅。他生活在明朝时期,为人乐善好施,关心百姓疾苦。当时永清县遭遇了一场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生活困苦。李义挺身而出,他不仅捐出了自己家中的大量粮食,还积极组织富户捐款捐物,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同时,他还带领百姓打井抗旱,寻找水源,组织生产自救,帮助百姓度过了难关。李义的善举在当地广为传颂,他的名字也被铭刻在百姓心中,成为了永清县历史上的一位慈善楷模。

到了近代,永清县出现了一位爱国志士刘振武。在国家面临列强侵略、民族危亡的时刻,刘振武毅然投身革命。3叶屋 首发他积极宣传抗日思想,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斗争。他不顾个人安危,深入敌占区,搜集情报,为抗日队伍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刘振武还参与了多次战斗,在战斗中他英勇无畏,身先士卒,为保卫家乡、抗击日寇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爱国精神和英勇事迹激励着永清县的后人,成为了永清县人民心中的英雄。

四、必游景点

(一)林栖谷森林康养度假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