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看书 > 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 > 第6章 沧州市《肃宁县》

第6章 沧州市《肃宁县》

。春秋时期,这片土地隶属晋国,见证了诸侯纷争的岁月。东周显王十九年(公元前350年),前燕在此设置武垣县,其治所位于现今县城东南7.8公里处,开启了肃宁的建城历史。此后,历经朝代更迭,武垣县的归属和名称不断变化。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武垣县更名为河间县,先后隶属于瀛州和河间郡。唐武德五年(622年),武垣县复置,辖今肃宁地,然而贞观元年(627年),又被省入河间,肃宁地再次归属瀛州河间县。

宋雍熙三年(986年),在河间县西设置平虏砦,景德二年(1005年)改名为肃宁城(即今肃宁镇),“肃宁”之名自此出现,寓意“肃靖安宁” 。金初正式设置肃宁县,属河北东路河间府,从此肃宁作为一个独立的县级行政单位登上历史舞台。

元朝时期,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肃宁县曾被废为镇,并入河间县,隶中书省河间路,但后来又恢复了原来的建制。明代自洪武元年(1368年)十月开始,肃宁县一直隶属于河间府。清代,肃宁县依旧属直隶省河间府,宣统三年(1911年),归天津河间道所辖。

民国时期,肃宁县的归属也几经变动。民国2年(1913年),属直隶省渤海道,次年属直隶省津海道。民国17年(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肃宁县属之。民国25年(1936年),属河北省沧县行政区。民国26年(1937年),属河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27年(1938年)2月,属冀中区一专区,民国28年(1939年)2月,改属四专区,翌年夏秋,改属冀中区十专区。民国33年(1944年)10月1日,肃宁全境解放,成为冀中第一个解放的县,这在肃宁的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开启了新的篇章。民国34年(1945年)10月,肃宁县改属冀中区八专区,民国35年(1946年)7月又改属九专区。*幻!想?姬/ +免^肺!跃^渎·

民国38年(1949年)8月1日,肃宁划属沧县专区。1952年11月,改属定县专区,1954年4月,复属沧县专区。1958年4月28日,改属天津专区,同年12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肃宁县,其行政区并入河间县,属天津市管辖。直到1962年3月27日,才复置肃宁县,属沧州专区。1993年7月,沧州地市合并,肃宁县隶属沧州市,至今建置与归属无大的变化。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肃宁县孕育出了灿烂的文化。这里先后走出了36名进士 ,其中包括元朝文状元魏元礼、清代武状元哈攀龙、清代末科状元刘春霖这3名状元,因此被誉为“状元之乡”。这些状元和进士们,不仅在科举场上取得了辉煌成就,还在各自的领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贡献,他们的故事和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肃宁人勤奋好学、积极进取。当代着名戏剧表演艺术家裴艳玲、国画大师贾又福、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边发吉也出生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在艺术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为肃宁文化增添了新的光彩。

此外,肃宁还是革命老区,贺龙元帅曾在这里战斗过。1944年9月解放,作为冀中平原第一个解放的县,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成为了肃宁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肃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目前全县共有4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肃宁捞纸、肃宁武术戏、画眉张口技、冯氏正骨、内画、吹糖人6项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肃宁戳脚、肃宁三弦、肃宁京绣、虎头鞋制作、王派西河大鼓、杂技狮子舞等14项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肃宁人民智慧的结晶,承载着肃宁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通过代代相传,延续着肃宁的文化脉络。

古迹遗风,探秘胜地

汉武垣城遗址

汉武垣城遗址位于肃宁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见证了千年的历史沧桑。这座始建于战国时期的古城,兴盛于两汉,总面积约3平方千米 。虽然如今城墙已是残垣断壁,但那残存3米高的夯土城墙和清晰的护城河轮廓,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它曾经的雄伟与辉煌。

遗址西侧设有考古展示区,通过立体沙盘和数字影像等现代技术,生动地还原了汉代军事要塞的原貌。漫步在遗址上,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看到当年士兵们巡逻站岗、百姓们安居乐业的场景。清晨或傍晚时分,斜阳映照下的土墙,更增添了一份古朴与神秘的氛围,吸引着众多历史爱好者和游客前来探寻历史的足迹。每到春天,遗址脚下大片的油菜花田盛开,金黄的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