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军即将拥有一支以制空权为獠牙的空中劲旅,用钢铁与烈焰在远东的苍穹上,镌刻属于胜利者的史诗篇章。
八次周签到的奖励如暗夜惊雷,在沈阳兵工厂穹顶下炸开耀眼光芒。当电子光幕上浮现出StG - 44 突击步枪、汤普森冲锋枪、MG - 42 通用机枪等轻武器生产线各五条的全息蓝图时,章学良猛然起身,红木椅在青砖地面划出刺耳声响。他骨节分明的手指深深陷入桌案纹理,仿佛要将这些冰冷的数据化作战场上的灼热枪炮。
窗外呼啸的北风裹挟着东北平原的雪粒,与室内全息投影中流转的蓝光形成鲜明对比。章学良眼前不由自主浮现出淞沪会战的惨烈场景:东北军战士蜷缩在泥泞战壕里,拉动栓动步枪的金属咔嗒声,被倭军机枪的突突声无情压制。那些年轻的面孔,有的被流弹击穿钢盔,有的抱着炸弹与坦克同归于尽,血水混着泥浆在阵地前凝结成暗红色的冰碴。
此刻电子光幕上跳动的参数,正在改写这段血色记忆。StG - 44的导气式自动原理结构图在空气中缓缓旋转,枪管下方的短行程活塞清晰可见。这项脱胎于 1942 年东线战场的革命性设计,凝结着毛瑟兵工厂技师们在防空洞中的数百个不眠之夜 —— 当大俄军波波沙冲锋枪的密集弹雨让德军步兵屡屡陷入近战绝境时,这种将传统步枪与冲锋枪优势融合的突击步枪应运而生。它搭载的 7.92×33 毫米短弹,不仅降低了后坐力,更让士兵在 300 米内无需再进行繁琐的单发射击 —— 扣动扳机的瞬间,10 发子弹就能以暴风骤雨之势撕裂敌人防线,彻底改写了步兵交战的距离法则。
而MG - 42的三维模型正拆解重组,展示着其划时代的滚柱闭锁系统。两组精密的滚柱如同机械心脏般收缩舒张,这个由汉斯国工程师格鲁纳基于一战经验研发的结构,成功解决了机枪持续射击的可靠性难题。当枪管散热片开始高速旋转模拟射击时,虚拟弹链迸发出的火光在墙面上投下令人胆寒的光影。每分钟 1200 发的理论射速,在实战中能切换为 800-900 发的可控模式,这个数据换算成现实,足以在十秒内将足球场大小的区域覆盖成弹雨炼狱。诺曼底登陆时,美军士兵甚至将其恐怖的射击声称为 “希特勒的电锯”,这个绰号至今仍在军事历史的卷宗里散发着金属的寒意。
更令他指节发白、指甲几乎掐进掌心的,是五条M - 24 木柄手雷生产线旁不断跳动的猩红参数:“破片杀伤半径 15 米”。这行在幽蓝荧光屏上跃动的数字,像一柄淬毒的刺刀,瞬间挑开了记忆深处那道结痂的伤疤 ——
松嫩平原的硝烟里,关东军九七式手雷炸开的闷响仿佛还萦绕在耳畔。那些裹着铁锈味的弹片,曾无情地撕碎了一些士兵的身体,溅起的残肢断臂在战场各处;当士兵被气浪掀翻时,半截小腿还悬在扭曲的铁丝网勾刺上摇晃。战壕里横七竖八的肢体,混着冻土凝结成暗红色的修罗场,而如今眼前这些排列整齐的金属外壳,分明是复仇的獠牙。
意识里东北军兵工厂的轰鸣中,崭新的手雷正从冲压机里鱼贯而出。表面螺旋状的防滑纹路,如同镌刻在倭军心头的死亡图腾。当这些带着滚烫金属余温的武器被战士们攥在掌心,定能化作遮天蔽日的钢雨,让侵略者在熟悉的爆炸声中,咽下自己酿就的苦果。
另外还十五条涵盖手枪、步枪、冲锋枪等轻武器弹药的自动化生产线,标注着单条生产线年产五十万发子弹的恐怖产能。章学良的手指在泛黄的工程图纸上轻轻摩挲,精密机床的齿轮纹路仿佛正随着他的动作缓缓转动。那些标注着子弹参数的数字,在煤油灯的光晕下化作寒光凛冽的利刃。曾经在倭军大量弹药的压制下,东北军战士不得不蜷缩战壕的憋屈画面,此刻正被新型枪械配合充足弹药迸发的火舌撕裂 —— 当士兵们端起每分钟射速可达 700 发的自动武器,枪管喷射的不仅是铅弹,更是被压抑许久的民族血性。这些即将落地生根的钢铁生产线,终将成为东北军撕开侵略者防线的虎爪,让白山黑水间回荡起捍卫国土的怒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