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着港口方向:"因为南洋人把我们的生意都抢走了...看,那艘货轮装的全是南洋生产的收音机,比我们的便宜一半..."
与此同时,南洋电子工业园正在举行盛大的开业典礼。陈长安亲自为第一条收音机生产线剪彩。这条生产线上的设备,三个月前还属于东京的一家日本工厂。
"我们的'南洋牌'收音机,零售价仅19.9美元。"总经理向各国记者宣布,"是日本同类产品价格的三分之一!"
记者们哗然。一个约翰牛国记者追问:"如此低价如何保证质量?"
总经理神秘一笑:"因为我们有独特的...生产工艺。"他没说这些"独特工艺"包括:鹰酱国贝尔实验室"捐赠"的晶体管技术、德国工程师"自愿提供"的电路设计,以及某个深夜"自动组装"完成的核心生产线。
当晚,陈长安在私人书房里听取汇报。空气中传来细微的声音:"日本七大财阀中有三家己经秘密联系我们,愿意出售关键技术..."
"不急,"陈长安把玩着一个日本产的打火机,"等他们再绝望些。对了,横滨那边的新产业怎么样?"
"鹰酱军基地周围开了87家夜总会,今年又新增了2000名'特殊服务人员'。最火爆的'东京玫瑰'夜总会,一晚上营业额超过五万美元..."
1953年,日本政府终于认清了现实。国会通过了《特别经济振兴法案》,正式将"服务业"列为国家重点产业。
在法案审议现场,经济产业大臣的演讲充满无奈:"...鉴于制造业全面萎缩,我国决定重点发展第三产业。横滨、冲绳等鹰酱军基地周边将设立'特别娱乐区'..."
台下议员们面色铁青,但没人提出异议。因为他们都知道,国库的外汇储备己经见底,而南洋刚刚拒绝了日本请求的贷款。
当天晚上,东京最豪华的"帝国俱乐部"里,一群政商界要人正在借酒浇愁。突然,电视里播放的南洋新闻让他们集体僵住——画面中南洋大长老陈长安正在为新建的汽车工厂揭幕,流水线上崭新的轿车鱼贯而出。
"这款'南洋之星'轿车,售价仅999美元..."播音员的声音像刀子一样扎进这些日本精英心里,"己获得欧美十万辆订单..."
三菱集团的代表猛地砸碎酒杯:"八嘎!那明明是我们的设计!看那个车门曲线,还有..."
他的话戛然而止。因为所有人都想起来了,三个月前,他们最优秀的汽车设计师小野寺"意外失踪"了,而南洋汽车厂的设计总监恰好是个叫"林野寺"的华人。
1954年,日本街头出现了新的风景线。各大城市都设立了"海外劳务输出中心",门前排着长队。
"招煤矿工人!澳大利亚!月薪50美元!"
"巴西农场需要200名劳力!包吃住!"
"南洋建筑工地招工!有技术者优先!"
队伍中,前东京大学副教授田中宏明推了推眼镜。他曾经是帝国最年轻的工学博士,现在却要去南洋当技术工人。
"至少比去南洋夜总会当男招待强..."他苦笑着对前面的人说。那人转过身,田中惊讶地发现竟是自己的老同学——前海军工程师山本。
"我在南洋造船厂工作,"山本低声说,"工资是国内的十倍...而且..."他警惕地看了看西周,"他们有种神奇的能力,图纸上的问题总能有人解决,解决不了上报后也有其他人帮忙解决..."
就在这时,劳务中心的广播突然响起:"紧急通知!南洋电子厂新增五千个岗位!时薪1.5美元!包技术培训!"
队伍立刻骚动起来,人们争先恐后地往前挤。田中被人群推搡着,眼镜都歪了。他最后看到的,是劳务中心墙上贴着的巨幅海报——笑容满面的日本工人在南洋工厂工作的照片,背景是崭新的厂房和宿舍楼,上面用醒目的日文写着:
"来南洋吧!这里有第二个人生!"
同一天夜里,陈长安站在长安城最高的行政大楼顶层。整座城市灯火通明,远处港口停满了等待装货的巨轮。
"大长老,"空气中传来声音,"日本内阁今天通过了新法案,允许鹰酱军基地扩大三倍。还有...横滨的夜店女郎们组织游行,要求政府给她们发'爱国服务业勋章'..."
陈长安轻轻摇晃着红酒杯,琥珀色的液体映照着城市的灯光:"告诉劳务部,再降低日本技术工人的引进门槛。特别是那些会造船和造飞机的..."
他转身望向墙上的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