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看书 > 钦钦豆莎包 > 第43章 藏在比分里的并肩

第43章 藏在比分里的并肩

在空气中错过的瞬间,像完成了一次战术秘密的交换。

回到酒店房间的孙颖莎,对着战术板发呆。上面贴着从新闻截图里剪下来的王楚钦比赛照片,每张照片的反手位都被红笔圈出——这些标记和她早上在1号台看到的王楚钦自标漏洞,重合度高达90%,仿佛他们共用了同一套分析系统。

深夜走廊的偶遇:冰袋与肌贴的传递

凌晨一点的运动员酒店走廊,孙颖莎抱着冰袋从理疗室出来,正好撞见王楚钦。他的肩膀上搭着毛巾,手里攥着新的肌贴,两人的脚步在走廊中央停下,像两座移动的补给站。

“肩伤还疼?”她的目光落在他下意识按住的左肩,那里的肌贴在多哈时就没换过。王楚钦举起手里的冰袋晃了晃,包装袋的碰撞声和她怀里的冰袋声形成二重奏:“你的腰呢?半决赛的肌贴该换了。”

交换冰袋的瞬间,两人的手指在走廊灯光下相触。孙颖莎递过去的冰袋里,冰块碰撞的声音像在说“注意反手”;王楚钦递来的肌贴上,印着最新的透气纹路,和她早上在战术板上标记的“需更换肌贴类型”完全一致。

“明天团体赛,”王楚钦靠在走廊扶手上,冰袋在肩膀上滚动的轨迹很规律,“估计要打满五场。”孙颖莎的冰袋突然从膝盖滑落,他伸手接住的动作,和十年前在河北少年队帮她捡球拍时一模一样,只是这次掌心的温度,混着冰袋的凉意,格外清晰。

电梯门打开的提示音打断了对话。孙颖莎走进电梯的瞬间,王楚钦突然把肌贴塞进她手里:“新的,队医说比你现在用的舒服。”电梯门合上的最后一秒,她看见他转身走向理疗室,肩膀上的冰袋反射着走廊灯光,像颗悬在夜色里的星。

团体赛的前夜:双台共舞的预演

赛前最后一次适应性训练,两座球台终于迎来了短暂的“同场”。孙颖莎在2号台练接发球,王楚钦在1号台练发球,两人的球总有规律地飞向对方的球台,像场跨越界限的对练。

“你的侧旋发球旋转够了,但落点太正。”王楚钦站在两台之间抛球,黑色球拍划出的弧线正好落在孙颖莎的接发球最佳区域,“往这个角发。”孙颖莎的接发球突然变线,球擦着1号台的边线飞过,像在给他的发球回赠一份“样品”。

深圳大学的队友在挡板外偷笑:“这哪是各自训练,分明是混双加练。”山东魏桥的教练也笑着摇头:“俩人手语都不用,一个眼神就知道要打啥线路。”孙颖莎的正手快带出界的瞬间,王楚钦的反手拧拉也同时失误,两人抬头对视的瞬间,都忍不住笑出了声。

训练结束的收拾环节,孙颖莎的红色毛巾又“不小心”落在1号台。王楚钦捡起的瞬间,发现毛巾角绣着的草莓旁边,多了个小小的蓝色星星——那是她用马克笔补画的,像在给他们的默契盖戳。他把毛巾递过去时,指尖故意在星星图案上停顿了两秒,像在确认收货。

体育馆的灯光全部熄灭前,孙颖莎回头望了眼两座球台。1号台的王楚钦正弯腰关灯,蓝色身影在黑暗中渐渐模糊,却总能精准地与2号台的红色身影保持相同的距离。她突然想起多哈的颁奖台,那时他们站在领奖台两侧,像被夜色切开的两半月光,而此刻的两座球台,正把月光重新拼成完整的圆。

球台夹缝的晨光:未说出口的加油

第二天清晨的体育馆,1号台与2号台的球网都挂着露水。孙颖莎在2号台系鞋带的动作,和1号台王楚钦调整球拍的动作完美同步,仿佛有个无形的节拍器在指挥。

团体赛的对阵表贴在公告栏中央,“深圳大学VS山东魏桥”几个字被红笔圈出,下面用小字标注着“压轴场次:孙颖莎VS王楚钦”。孙颖莎路过公告栏时,指尖在自己名字旁停顿,那里有个淡淡的指印,大小与王楚钦的拇指完全吻合。

1号台的热身结束后,王楚钦走向球员通道。路过2号台时,他的蓝色队服袖口轻轻扫过孙颖莎的红色球拍,胶面上的浅浅弧线被蹭上一点蓝,像个临时盖的印章。“加油。”他的声音低得只有球网能听见,孙颖莎的正手快带突然发力,球撞在挡板上的回声,像句无声的回应。

两座球台的裁判同时做出“准备开始”的手势。孙颖莎的红色球鞋踩在2号台的白色中线上,王楚钦的蓝色球鞋在1号台的同样位置站稳。当观众席的欢呼声浪袭来时,他们几乎同时深吸一口气,目光越过各自的球网,在体育馆的穹顶处交汇——那里的灯光正亮如白昼,像在给这场等待己久的对决,铺就最亮的舞台。

1号台与2号台的白色中线,在晨光里渐渐连成一线。孙颖莎的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