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22板对拉,是不是提前设计好的战术?”
王楚钦擦了擦脸上的汗,声音带着喘息:“谈不上设计,就是本能反应。混双就是这样,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只能相信身边的搭档。”他侧身时,正好露出手腕上的黑色运动表——表盘上的时间停留在1小时23分,是这场比赛的时长。
有罗马尼亚记者用英语问:“第二局一度落后很多,是什么让你们逆转的?”孙颖莎接过话筒,指尖还在微微发颤:“是信任吧。不管落后多少,我知道楚钦一定会把球回过来,就像他知道我一定会跟上进攻一样。”
提到接下来的比赛,王楚钦突然笑了:“其实今天这局输得挺好,让我们知道不能轻视任何对手。至于目标,还是那句话——享受每一场比赛,珍惜和搭档一起站在球台边的机会。”孙颖莎跟着点头,阳光透过采访区的玻璃照在她脸上,脖子上的草莓项链闪着细碎的光。
采访结束时,王楚钦突然被工作人员叫住补拍镜头。孙颖莎站在旁边等他,看着他对着镜头比划刚才的反手动作,忍不住笑出了声。他回头瞪她一眼,嘴角却弯得老高:“笑什么?刚才是谁在赛点时紧张得攥我的手?”
赛场外的余温:晚餐时的复盘与默契的生长
酒店餐厅的角落里,国乒队的队员们围坐在一起。梁靖崑端着餐盘凑过来,指着王楚钦膝盖上的淤青:“可以啊大头,刚才那扑救够拼的,是不是怕输了被莎莎埋怨?”孙颖莎刚想反驳,就被王楚钦塞了块排骨:“快吃你的,刚才比赛消耗那么大,别没力气明天训练。”
肖战指导拿着战术板走过来,上面画着密密麻麻的箭头:“今天第二局的问题主要在接发球,莎莎你的反手站位太靠里,给了对手拧拉的空间。明天加练一小时接发球,楚钦你陪她。”王楚钦点头时,发现孙颖莎己经在笔记本上记下了“反手站位调整”,旁边画了个小小的箭头。
晚风吹进餐厅的落地窗,带着多哈夜晚的凉意。孙颖莎看着窗外的星星,突然想起比赛最后那记正手暴冲——在出手的瞬间,她完全没有思考,全凭和王楚钦多年的默契。这种无需言说的配合,比任何战术都更有力量。
“想什么呢?”王楚钦的声音打断她的思绪。他手里拿着个冰淇淋,递过来时己经挖了一勺:“尝尝,多哈的芒果味挺正宗。”孙颖莎张嘴接住,甜味在舌尖散开时,突然觉得今天这场2比1的胜利,比任何一场3比0都更有意义——它让他们看清了彼此的信任,也让他们更懂得珍惜并肩的每一刻。
回到房间时,孙颖莎把今天的比赛用球放进玻璃瓶。那颗白色的小球躺在昨天的球旁边,像对亲密的伙伴。她摸出手机给王楚钦发消息:“明天接发球练什么旋转?”很快收到回复,是个调皮的表情包,后面跟着一行字:“你猜?反正比你反手拧拉好看。”
夜色渐深,多哈的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孙颖莎抱着玻璃瓶笑了,瓶里的两颗球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她知道,接下来的比赛会越来越难,但只要身边有那个会在赛点时握紧她的手、会在落后时给她塞草莓糖的人,就没什么好怕的。
毕竟,混双的意义从来不止于胜利。那些在球台两端眼神交汇的瞬间,那些在落后时互相打气的话语,那些藏在汗水里的默契与信任,才是比奖杯更珍贵的礼物。而她和王楚钦,正在这场多哈的征途上,把这些礼物一一收藏,慢慢酿成属于他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