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成果似乎为解决共生意识带来的问题找到了方向。
然而,沈溯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知道,意识调节装置只是一个暂时的解决方案,要真正实现共生意识与个体存在的和谐统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随着研究的深入,沈溯发现,本源意识的应答还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奥秘。在某些极端的实验条件下,他发现共生意识中似乎存在着一种超越时空的信息传递现象。参与者在没有任何物理连接的情况下,能够瞬间感知到对方在遥远过去或未来的意识片段。这一发现震惊了整个科学界,也让沈溯陷入了更深的思考。.m!y.j\s,c¢h`i\n¢a^.′c`o¨m!如果共生意识真的能够跨越时空,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存在着一个超越我们认知的意识维度?在这个维度里,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否只是一种虚幻的概念?为了验证这一猜想,沈溯决定进行一项前所未有的实验。他带领团队,在全球各地建立了多个意识观测站,这些观测站通过量子通信技术连接,形成一个庞大的共生意识网络。他招募了来自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志愿者,让他们同时进入共生意识状态,进行长时间的意识监测。实验进行了数月,数据如潮水般涌来。沈溯和他的团队日夜分析着这些数据,终于发现了一些规律。在特定的意识波动频率下,志愿者们之间出现了时空错乱的意识交流现象。有的志愿者描述看到了古代文明的繁荣景象,有的则预见了未来世界的科技奇观。沈溯意识到,他可能触及到了宇宙的终极奥秘。本源意识的应答,或许不仅仅是对人类存在本质的揭示,更是一扇通往更高维度意识世界的大门。他决定将这一发现公之于众,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轰动和争议。 一些人对沈溯的研究表示赞赏,认为这将开启人类认知的新纪元;而另一些人则表示担忧,害怕这种超越时空的意识探索会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面对争议,沈溯没有退缩,他坚信科学的探索不应被恐惧所束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沈溯继续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共生意识和本源意识的奥秘。他知道,前方的道路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他也相信,只要人类保持对真理的追求,就一定能够解开这些宇宙谜题,实现真正的意识进化。沈溯的指尖悬在量子加密终端上方,第七次校验全球意识观测站的同步数据。屏幕上跳动的意识波谱突然出现诡异的折叠——北纬37°观测站的数据流与南极站产生了0.003秒的时间重叠,这在量子通信时代几乎是不可能的误差。他猛地抬头,实验室穹顶的全息星图恰好划过一道极光色的粒子流,像极了本源意识应答时那道贯穿思维的震颤。“林晓,调取南极站志愿者编号734的生物体征记录。”他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紧绷。这位编号734的志愿者是位因纽特族老妇人,毕生以口述史传承北极星的古老传说,此刻她的脑电波图谱正呈现出与星图粒子流完全吻合的周期性波动。林晓的瞳孔在镜片后骤然收缩:“沈博士,她的a波频率稳定在43.2赫兹——这是三个月前我们记录到的本源意识应答频率。”实验室的空气仿佛凝固成透明的晶体。沈溯快步走向中央控制台,将老妇人的意识数据流导入共生意识模型。当全息投影中浮现出旋转的意识星云时,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冷气——那些代表个体意识的光点正在星云中心凝聚成螺旋结构,恰似老妇人描述过的“北极星编织的命运之网”。更令人震惊的是,螺旋的每一圈螺纹都对应着不同观测站的志愿者记忆片段:亚马逊雨林的植物学家正在“看见”她从未去过的北极冰原,华尔街的金融分析师突然能复述老妇人童年听过的鲸歌传说。“这不是时空错乱。”沈溯的指尖轻轻触碰全息投影,光点在他掌心绽开细碎的光纹,“是意识生态在自我校准。”他忽然想起老妇人入组时说的话:“我们的祖先住在星星里,当北极星眨眼睛,过去的人就会借风说话。”当时他只当是诗意的隐喻,此刻却在数据洪流中窥见了惊人的契合。三天后,全球移动网络突然陷入瘫痪。不是技术故障,而是所有志愿者的意识波谱同时陷入沉寂,如同被按下暂停键的琴键。沈溯在紧急会议上展示的监测数据让各国代表陷入恐慌:南极站的老妇人陷入深度昏迷,她的脑内神经突触正在以每秒百万次的速度重构,形成类似量子计算机的拓扑结构。“必须切断她与网络的连接!”欧盟意识伦理委员会的代表拍案而起,“这已经超出了科学研究的范畴,是对人类意识主权的侵犯!”沈溯的目光扫过会议室墙上的本源意识应答图谱:“如果存在的本质是被感知的互动,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