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看书 > 1910从岭南走出的军阀头子 > 第135章 岭南工商业的发展1

第135章 岭南工商业的发展1

兴业银行低息贷款的支持,冠生园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荔枝罐头要选果大肉厚、糖水比例精准;鲮鱼必须新鲜,豆豉要阳江老字号,油炸火候是关键!”冼冠生对质检员反复强调。

他的目光己投向海外,南洋华人思念的家乡味,欧美市场猎奇的东方食品。首批试销的货柜通过宋鲁协调的侨商渠道运往新加坡和旧金山。

而在汕头,老字号“玉和”鱼露作坊焕发新生。老板陈玉和引进大型陶缸进行控温发酵,并建立了简易的实验室(聘请了一名化学系归国学生)监控盐度、酸度和氨基态氮含量,确保品质稳定。

邓贤的工商促进局推广“标准化生产流程”,玉和鱼露成为首批试点,制定了从选鱼(特定海鱼)、盐鱼比例、发酵时间到成品过滤的详细规程。

澄海的橄榄菜作坊也开始联合,采用更卫生的陶坛腌制和玻璃瓶装,贴上统一标识,借助新建的羊汕公路销往珠三角。岭南的味道,开始穿上工业化的新衣。

华南五金机器厂:羊州西村,梁发的厂房里充斥着金属切削的尖啸和机油味。

几台二手的大英国车床、钻床和一台新购的德制小型冲压机是全部家当。

梁发带着十几个徒弟,正为南华纺织厂赶制一批损坏的织机梭箱配件。

“尺寸要准,光洁度要好,耐磨是关键!”梁发拿着游标卡尺仔细测量。

工商促进局提供的《公制标准件图册》被他翻得卷了边。更让他惊喜的是,他仿制改进的一种用于碾米机的轴承座,因其耐用性获得了专利注册所的“小专利”(5年保护),还接到了省营粮食加工厂的订单。这颗机械制造的星火,虽微弱却顽强。

在佛山,几家原本制造铁锅、农具的小型铸造厂看到了机遇。

他们联合起来,利用“利刃”钢厂提供的相对优质生铁,转型为纺织厂、碾米厂、五金厂铸造结构件和基础零件。

羊州河南出现了专门维修进口缝纫机、印刷机的小铺面,技术精湛的师傅成了香饽饽。一个围绕核心工厂和民生需求的初级机械加工与维修网络正在自发形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