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
“要想飞得好,先得懂它怎么造!”风云翔挽着袖子,带着学员们将一架“高德隆”拆解得七零八落。
发动机的每一个汽缸、化油器的油路、机翼的翼肋结构、操纵钢索的走向…都成为研究的对象。
邓贤通过特殊渠道搞来的几本英文版《航空动力学基础》和《活塞发动机原理》被翻译、誊写、传阅,成了学员们的“武功秘籍”。
当时邓贤在视察基地时,他看似随意地提出建议:“云翔,你看这机翼和机身连接处,还有起落架的支架,棱角太分明了,高速时会产生很大涡流阻力。试试用轻木和蒙布做成流线型的整流罩包覆起来?哪怕只覆盖关键连接处。” (当时整流罩概念刚萌芽)
“现在这双翼机,上下翼之间这么多支柱和张线,阻力大还影响气流。有没有可能设计一种单翼机?机翼用内部加强梁支撑,外部尽可能光滑?当然,材料强度和结构设计是巨大挑战。” (单翼机是未来趋势,但1913年技术不成熟)
“这法国老发动机太弱了。我联系了美丽国福特公司,他们新出的V8汽车发动机功率不小,结构也相对紧凑可靠。买几台回来,你们研究一下能否改装到飞机上?重点解决散热、润滑和螺旋桨匹配问题。这比首接买天价的航空发动机划算。” (汽车发动机改装在早期航空中常见)
看着学员在简陋的模拟器(用自行车和木架做成)上练习“对地扫射”。
邓贤提议道:“固定环瞄具打移动目标太难。想想办法,做个简单的活动照门装置?或者参考军舰上的测距仪原理,弄个简易的提前量测算盘?”
邓贤提出的这些建议让叶云翔茅塞顿开。
叶云翔立即安排人在基地的维修车间开始尝试用本地木材、帆布和进口备件修复破损部件,甚至仿制简单的起落架、机轮和操纵杆部件。第一台福特V8发动机被成功拆解测绘。
邓贤的“启发”如同种子,在黄埔的土壤里悄然萌芽。发动机的试车声,开始成为珠江口新的背景音,吸引着岸边渔民和过往船只惊奇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