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期每户人家分到的一小块土地,可以自己种些蔬菜。夏澜家的自留地在村东头,要走十来分钟。
路上,夏澜经过村里的供销社——一间低矮的平房,门口挂着斑驳的木牌。?k!a^n+s!h`u~d·i/.·c¢o?m′透过敞开的门,她看到货架上稀稀拉拉地摆着些日用品:肥皂、火柴、盐、煤油...几乎看不到什么副食品。
柜台前,几个村民正在用粮票和布票换取生活必需品。夏澜注意到,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是麻木而疲惫的。长期的物质匮乏,已经消磨了人们对生活的热情。
"...这个月又没白糖了?"一个妇女失望地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没了,早没了。"售货员头也不抬地回答,"红糖要不要?也要票。"
夏澜默默走开。在这个计划经济的年代,有钱没票照样买不到东西。她摸了摸藏在衣襟里的银锁,庆幸自己有个可以产出额外粮食的空间。
自留地里,夏澜发现菜长得并不好——叶子发黄,植株瘦弱。她蹲下身检查土壤,发现严重缺乏养分。这也难怪,这个年代的农民没有化肥,全靠农家肥,产量自然上不去。
夏澜摘了几把最嫩的菜叶,趁四下无人,迅速从空间里转移出两个红薯藏在篮子底部。这几天她一直在偷偷往家里添补食物,既要改善家人的营养,又不能引起太大怀疑。
回去的路上,夏澜决定绕到村口的老槐树下看看。那里是村里的"信息中心",闲来无事的老人总爱聚在那里聊天晒太阳。
还没走近,夏澜就听到一阵激烈的争论声。
"...批斗会是明天!大队长说了,谁不去扣谁工分!"一个沙哑的男声嚷嚷着。
"又是批斗会,一个月开三回,还让不让人干活了?"另一个声音抱怨道。
"你这是什么态度?阶级斗争要天天讲!"
夏澜放慢脚步,装作对路边的一朵野花感兴趣,实际上在仔细聆听。批斗会——这个特殊年代的产物,她只在历史书上读到过。没想到现在要亲身体验了。
"咦,那不是阿桃吗?"有人发现了她。
夏澜抬起头,露出一个傻乎乎的笑容。老槐树下坐着五六个老人,其中一个白胡子老头正冲她招手。
"阿桃,过来!"
夏澜慢吞吞地走过去,保持着"半傻不傻"的状态。
"听说你不傻了?"白胡子老头眯着眼打量她,"认得我是谁不?"
夏澜摇摇头,又点点头:"爷爷...好。"
"嘿,还真会说话了!"老头乐了,"我是你三爷爷啊!你小时候我还抱过你呢!"
其他老人也来了兴趣,七嘴八舌地问她问题。夏澜故意回答得断断续续,时而正确时而糊涂,既不让大家觉得她完全恢复正常,又表现出明显的好转。
"要我说,阿桃这是撞墙把堵塞的经脉撞通了!"一个干瘦的老太太煞有介事地说,"我娘家有个表哥,小时候摔下山,醒来后突然会背《三字经》了!"
"胡扯!"白胡子老头反驳,"明明是祖宗保佑!我早说了,咱们老夏家的闺女,怎么可能真傻?"
夏澜低着头,听着这些荒诞的解释,心里觉得好笑又悲哀。在这个科学知识匮乏的年代,人们只能用迷信来解释无法理解的现象。
正当老人们争论不休时,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子从村外走来。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裤腿上沾着泥点,手里拿着一本书。
老人们立刻安静下来,脸上露出嫌恶的表情。
"程眼镜,又去'改造'了?"白胡子老头讥讽地问。
眼镜男点点头,没有说话,快步从他们身边走过。夏澜注意到他的书是一本英文教材,虽然用报纸包着书皮,但她还是认出了扉页上的英文单词。
"呸!右派分子!"干瘦老太太对着他的背影啐了一口。
等眼镜男走远,老人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八卦。夏澜这才知道,那个被称为"程眼镜"的男人是下放到村里改造的"右派分子",原本是省城大学的教授,因为"思想问题"被发配到农村劳动。
"整天抱着洋文书看,能改造好才怪!"白胡子老头愤愤地说。
夏澜心里一动。大学教授?在这个文盲率极高的年代,这可是难得的知识分子。也许...他能帮她更快地了解这个时代?
回到家里,夏澜帮着嫂子准备午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