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胡闹。”
王清莞的草包弟弟也嗅到了风向的不对劲,慌乱之下他装出一副不解又痛心的模样:“姐姐,你为何要胡言乱语?”所有的问责都被王清莞抛在了脑后,她像是溺水的人抓住浮木般死死地握着笔。王清莞的父亲想要阻止,却被仇敌以言语压了下去:“令郎才华横溢,大家都有目共睹,或许是出了什么误会令媛才会这般说。既然如此,不如让令媛解释解释,姊妹之间可不要生了嫌隙。”王清莞才不顾周围那些人是看好戏的还是其它,她只顾拿着笔,在铺好的纸张写上她早已烂熟于心的诗篇。当她写完前八句时,所有人都不明所以地看着她,这八句跟王清莞弟弟写的一模一样,不足以证明王清莞弟弟是窃诗之人。王清莞说,她写完剩下的十二句时,大殿上静可闻落针声,他们都震惊于她绝妙的诗篇和惊艳的才华。“还有字。”如今的王清莞骄傲地仰着下巴。王清莞当时已经忘记了自己待在威严的大殿中,她脑中闪过的是让她信仰崩塌的上元节、冰冷的祠堂、还有母亲温暖的胸怀。她想,她一定要洗刷掉这件耻辱的事情,在这种念头的促使下,她的字力透纸背,铁画银钩,是她写过最好的一副字。这时的王清莞双眼散发着灼灼的亮光,九湘能捕捉到她当初在大殿之上的意气风发和神采飞扬,那是何等的令人心折。 王清莞当然有骄傲的资本。除了那副飘逸苍劲的字以外,那首诗更令人称道——全诗初起平缓,中间激荡人心,结尾惆怅,将一个人的意气风发,却报国无门的遗憾发挥得淋漓尽致。有人说这首诗字字句句都是精品,足以传世。时间证明,这首诗确实可以传世,可是这首融合了王清莞所有热血意气和愤恨遗憾的诗,署名依旧不是王清莞,而是她的弟弟。这也是让王清莞的弟弟名声大噪,在世间有了立足之地的一首诗。王清莞叹了口气:“小姑娘啊,你看我当年那么孤注一掷,将希望寄在了万民之主的身上,结果还是输了,你知道为什么吗?”不等九湘回答,王清莞叹了口气:“他们就是刮过来的一阵强劲的风,你我,只是风中漂浮的几片花瓣。不管是顺着他们还好,还是逆着他们也罢,我们最终的结果都只有死亡这一条路。我们太微弱了。”这是王清莞很久之后才明白的。王清莞微微一哂,探究的视线扫在九湘身上:“现在,你还想帮我拿回应有的东西吗?”这与书中记载太不相符了!书中记载,与王清莞所言,天差地别。书中不仅说她儿子是至善至孝之人,也说她弟弟是何等的才华横溢、出口成章。原来不止她儿子的才名是抢夺来的,就连她弟弟的才名也是从她身上抢夺来的!难怪要她来帮助王清莞。书中记载的王清莞,卑鄙无耻,若不是投了个好胎,又嫁了个好人,还生了条好命,不然她身边的弟弟和儿子为何那么爱惜她、尊敬她。事实分明不是这样。卑鄙无耻的不是王清莞,是有人故意污蔑她。这一刻,九湘也是发自内心地想要帮助眼前的人。她坚定道:“我一定会帮你拿回应有的东西。”王清莞为九湘的执着而低叹一声,脸上的笑容随之散去,一同消失的还有她讲述自己过去时不经意间展现的神采和光芒,头顶的红梅也在这瞬间褪去了颜色。这样毫不犹豫地点头,多半是不知道她当初经历了什么。宴会上所有人都对她的诗交口称赞,在这个时候,王清莞说出这些年她的诗一直被弟弟窃用的真相。高堂之上的男皇帝怒不可遏,在座的大臣瞠目结舌,王清莞的父亲胆战心惊。王清莞以为自己成功了。她还没来得及兴奋,就听见男皇帝一声令下,命人将她拖出去重打十大板。像六年前的上元节一样,王清莞又一次被捂住了嘴捆住了手脚,无法辩驳也无法挣扎。后来有人说,丞相之子贪图名利,将别人的诗据为己有还反咬一口。这是男皇帝当时命人将王清莞拖出去时所说,这句话被有心之人传到了民间,王清莞的名声自此一落千丈。当初的王清莞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一个下场,后来经过漫长岁月,她才明白了其中的关节缠绕。一切都源于世间对女子的偏见。在她说出弟弟窃自己诗的时候,所有人都在心中为她定了罪——一个女子是不会有这么高的文采的,她这么做必定是贪图名利。除过对女子的偏见外,他们这么说,也是因为看起来光明磊落的王清莞刺激到了他们卑劣的一面——将姊妹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