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看书 > 从黄包车夫到民国大佬 > 第6章 投稿

第6章 投稿

于是他拿着那些旧报纸,先让张老师朗读一遍,然后讲解其义。

最后他再挑出其中比较生僻的请教写法。

一套流程下来,这张报纸上的所有汉字便被陈枭熟练掌握

短短几日,张老师就被陈枭的逆天的学习天赋折服。。

张老师从最初的惊讶,到后来的啧啧称奇,看陈枭的眼神,也从看一个普通的邻居小子,变成了看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

“陈枭啊,你这脑子,真是块读书的料!”

张老师不止一次如此感叹,甚至动了心思,想把他介绍到自己任教的中学去做个旁听,假以时日,必能出人头地。

陈枭自然是婉拒了。

但他“天资聪颖”、“读书料子”的名声,很快就在这小小的院子里传开了。

邻居们看他的眼神都变了。

以前是同情,是怜悯,现在则多了几分敬佩,甚至是一丝巴结。

张婶再送鸡蛋过来,脸上的笑容都多了几分真切。

“我家元朗说了,陈枭这孩子,将来肯定有大出息!”

就连平日里最爱搬弄是非的李嫂,见了陈枭,嘴角的刻薄也收敛了不少,偶尔还会客气地问一句:

“陈枭,又去张老师那里学习啊?用功!”

老王头更是逢人便吹嘘:

“看见没,我老王早就看出来了,这小子不一般!这叫什么?真人不露相!”

他那地中海式的鸡窝头,仿佛也因此增添了几分睿智的光彩。

陈枭乐得如此。

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一个“读书种子”的形象,己经初步立起来了。

接下来,就是将脑海中的故事,变成实实在在的文字,变成能解燃眉之急的银钱。

他从旧货市场淘来了几刀劣质的毛边纸,又花了几文钱买了一支秃头的毛笔和一小块墨锭。

关上房门,点亮那盏昏黄的油灯。

窗外是喧嚣的市井,屋内却仿佛隔绝了尘世。

他深吸一口气,研墨,铺纸。

油灯的光芒在纸上跳跃,映照着他专注的脸庞。

笔尖落在粗糙的纸面上,发出沙沙的声响。

《射雕英雄传》。

开篇,钱塘江浩浩江水,曲三酒馆,郭啸天、杨铁心……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熟悉的情节,从他的笔下缓缓流淌而出。

他写得很慢,繁体字对他来说依旧有些生涩,需要回忆和适应。

但他的眼神,却越来越亮。

仿佛那字里行间,真的跃动着侠客的身影,回荡着刀剑的碰撞。

这是一个浩瀚的江湖,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他不仅仅是在抄写,更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向那个曾经给予他无数幻想与慰藉的世界致敬。

一连数日,陈枭除了每日去张老师那里“学习”一个时辰,其余时间都把自己关在房里。

白小蝶送饭过来时,总能看到他伏案疾书的背影,以及桌上越堆越高的稿纸。

她不敢打扰,只是默默地将饭菜放下,又默默地离开。

心中却充满了好奇与一丝莫名的期待。

这个男人,到底在做什么?

终于,在距离车行约定还款日期还有二十天的时候,陈枭放下了笔。

桌上,己经堆了厚厚一沓写满了字的毛边纸。

大约三万余字。

《射雕英雄传》的开篇,写到了丘处机与江南七怪的醉仙楼之战,以及郭靖、杨康的出生。

情节紧凑,悬念迭起。

他仔细地将稿纸整理好,用细绳捆扎起来。

接下来,便是投稿。

此时上海滩报馆林立,其中《申报》、《新闻报》等大报名气最盛,但稿费也相对苛刻,审核周期长。

他选择了一家名为《晶报》的小报。

这家报纸以刊登市民新闻、奇闻异事以及通俗小说为主,发行量尚可,最重要的是,稿费结算相对及时,对新人也比较友好。

这是他从张老师那里旁敲侧击打听来的。

第二天,陈枭换上了一件浆洗得还算干净的蓝布长衫,这是原主为数不多的体面衣服。

他将那沓沉甸甸的稿件小心翼翼地揣在怀里,如同揣着一块烧红的炭。

一路来到《晶报》的报馆。

报馆不大,门口人来人往,透着一股忙碌的气息。

他深吸一口气,走了进去。

一个八字胡,戴着袖套,叼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