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绥造三八式自动步枪1.5版”的研制成功,极大地提升了盘龙峪兵工厂在轻武器领域的声望。¨卡?卡′暁.税~蛧, _芜\错\内~容\
然而,莫兴华深知,对于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而言,仅仅拥有性能优良的单兵武器是远远不够的,强大的炮兵火力支援,同样是克敌制胜的关键。
因此,在对“晋绥造三八式”进行持续改进的同时,莫兴华也将相当一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了“盘龙峪一号”82毫米迫击炮的后续完善和实战应用推广上。
自从上次在秋季反扫荡作战中,那几门仓促上阵的82迫样炮在战场上初显神威之后,根据地各主力部队的指挥员们,便对这款威力巨大的“战争之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需求。
特别是李云龙、丁伟、孔捷这三位“铁三角”,更是隔三差五地派人来兵工厂“打探消息”,希望能尽早装备上更多的82毫米迫击炮。
为了进一步检验“盘龙峪一号”82迫在不同战场环境下的实战性能,收集更多的使用数据,并及时发现和改进其在设计和制造上可能存在的缺陷。
莫兴华在向旅部请示并获得批准后,决定将兵工厂最新生产出来的一批(约十门左右)、经过初步改进和优化的82毫米迫击炮正式小批量装备给独立团、新一团和暂编独立第一师的炮兵分队,并在一次由旅部统一组织的、针对日军某个重要据点的攻坚作战中,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实战锤炼”。
这次攻坚作战,被根据地领导层寄予厚望。
不仅是为了拔掉这颗威胁根据地安全的“钉子”,更是为了检验我军新组建的炮兵力量的实战能力。~比?奇*中′蚊·徃` ¢最_薪`璋¨节-耕,欣\哙¨
探索在缺乏重型火炮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运用迫击炮等曲射火力,遂行攻坚拔点的作战任务。
战斗发起前,莫兴华亲自带领着一个由兵工厂技术骨干和“盘龙峪技术夜校”优秀学员组成的“炮兵技术保障小组”,携带了全套的维修工具、常用的备品备件。
以及简易的弹道测算和校射器材,提前进驻到各个参战部队的炮兵阵地,对即将参战的82毫米迫击炮进行最后的检查和调试,并对各部队的炮兵指挥员和炮手们,进行了一次系统而深入的战前技术培训。
培训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82迫的基本操作、瞄准方法和日常维护保养。
更重要的是,莫兴华结合自己从系统中获得的模块的知识,以及对日军据点防御特点的分析,向炮兵指挥员们讲解了如何根据目标性质、距离、地形和气象条件,进行简易的射击诸元(如射角、方向、装药号等)计算和弹道修正;如何组织炮火进行集中射击、压制射击和破坏射击;以及如何在战斗中进行快速的火力转移和隐蔽伪装等等。
这些在当时根据地部队中还属于“高精尖”的炮兵理论和战术知识,对于那些大多出身于步兵、缺乏系统炮兵训练的指战员们来说,无疑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并将这些知识与自己的实战经验相结合,进行着热烈的讨论和推演。
独立团的临时炮兵排长王承柱,更是缠着莫兴华问个不停,恨不得将他脑子里的所有炮兵知识都掏空。_d.i.n/g.d`i-a_n/s¢h!u.k¨u\.?c.o/m?
李云龙也一反常态地没有去“瞎指挥”,而是搬了个小马扎,老老实实地坐在旁边听讲,时不时地还插上几句自己对炮兵运用的独到见解。
战斗在预定时间准时打响。
这一次,八路军的炮兵们,不再像以往那样,只是零敲碎打地对一些暴露的目标进行概略射击,而是在统一的指挥和协调下,对日军据点的各个要害部位,进行了一次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的精确炮击!
首先,由射程较远、威力也最大的82毫米迫击炮,对日军据点外围的铁丝网、鹿砦等障碍物,以及一些暴露的观察所和火力支撑点,进行破坏性射击,为后续步兵的冲击开辟通路。
紧接着,60毫米迫击炮则对日军据点内的主要火力点和步兵掩蔽部,进行压制性射击,迫使日军抬不起头来,无法有效地组织反击。
在炮火的掩护下,我军的突击部队,携带着“攻坚炸药包Plus”和集束手榴弹,迅速接近了日军的据点围墙。
就在此时,日军据点内残存的几处暗堡和炮楼,突然开始疯狂地向外扫射,企图阻止我军的进攻。
“目标,敌军炮楼!三发急速射!放!” 王承柱果断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