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战斗也暴露了晋绥造三八式在极端恶劣条件下的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长时间的连续射击后,枪管过热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容易导致射击精度下降甚至卡壳。
部分采用早期修复旧枪管的三八式,其枪管寿命也明显偏短,在激烈的战斗中很快就磨损报废。
此外,由于零部件的互换性还不够理想,一旦发生故障,战场上的快速维修也比较困难。
就在新一团弹尽粮绝、即将陷入绝境的危急时刻,丁伟团长急中生智,命令部队将仅存的几门“没良心炮”和所有的“攻坚炸药包Plus”集中起来,准备对日军指挥部和炮兵阵地进行一次出其不意的“斩首行动”。
几名经验丰富的爆破手,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悄地摸到了日军阵地的前沿。
他们利用“没良心炮”将重达数十公斤的“攻坚炸药包Plus”准确地投射到了日军的指挥部附近!
随着几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日军的指挥系统瞬间陷入瘫痪!
丁伟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果断下令,带领残余部队,从日军包围圈的薄弱环节,成功突围!
这场狼牙山反包围战,虽然新一团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也给日军造成了重大的伤亡,并成功地掩护了根据地机关和群众的安全转移。
晋绥造三八式的坚韧和“没良心炮”的奇兵突袭,都在这场战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后方的坚守与支援——盘龙峪兵工厂的日夜不休
就在前线战事如火如荼之际,深藏在后方的盘龙峪兵工厂,也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日军的飞机时常窜入根据地腹地进行侦察和袭扰,兵工厂上空也时常响起刺耳的防空警报。
虽然兵工厂的地理位置极为隐蔽,并且在周围的山头上也布置了一些简易的防空哨和高射机枪阵地,但工人们依然要在敌机的威胁下坚持生产。
莫兴华和苏婉几乎是吃住在车间里,指挥着工人们二十西小时轮班作业,以最快的速度生产弹药、修理武器、并加紧赶制新的82毫米迫击炮。
苏婉还组织起一支由女工和后勤人员组成的战地运输队,她们冒着生命危险,将一批批刚刚生产出来的弹药和武器,通过崎岖的山路,躲避着敌人的巡逻和封锁,艰难地送往各个作战部队的手中。这些铿锵玫瑰们,用她们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支援前线的重任。
秋季反扫荡的烽火,如同一个巨大的熔炉,锤炼着根据地的军民,也检验着盘龙峪出品的成色。
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这些由根据地工人自己制造的武器,虽然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它们却用实实在在的战绩,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也为最终战胜强大的敌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