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册子看着不厚,实则沉得很,压得眼皮直打架,脑中昏沉如雾。
他就那么枯坐着,没点香、没燃灯,也无旁人相伴。
唯有一股不肯认输的执拗,支撑着他把那最后一页翻过。
恰在那震天的炮响之中,不知哪一刻起,耳边的喧嚣忽地远了,像是被谁隔在了几重山水之外。
心头的种种念头,过往未了的、眼下放不下的、将来盼不来的,也一并退去,潮水般,散得干净。
那一点残念,如石投湖,唰地坠下去,水面却不泛半点涟漪。
耳边依旧是噼里啪啦的响,眼前火光闪烁,可他的心里却像洗过一回,澄澈清明,静若止水。
那是一种不用旁人说、不靠法子撑的“静”。
不是忍,不是假寐,而是连“静”这个念头都已消散后的境地。
这一刻,姜义心下澄明,无须旁人佐证,便已知道,这便是刘庄主提及的“心静”之境了。
在这般心境中,连天地似乎都慢了半拍。
体内气机流转,原本难以察觉,此刻却清如山泉,涓涓穿行于经络之间,一寸一寸,皆有回响。
呼吸微动,那气机便随之一涨一缩,如潮涌海落,有序有节。
耳里听得清清楚楚,屋里头家人们的呼吸,一道道浮沉交错,轻缓而安稳。
连脉搏的强弱快慢,也如编钟敲击,有条不紊。
院中雪落,原本悄无声息,如今竟似能听得见那雪花沾地的轻响,细若蚊吟,却又不容忽视。
仿佛世间的一切,都被抽去了浮华,褪去了喧哗,露出里头那副真正的面孔。
五感不再拘于表面,像是探入了一处更深远的所在,从一个冷静抽离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人间。
也正是在这刹那,姜义才忽然想起。
当年初次与刘庄主照面,那人只轻轻扫了他一眼,便言“气息沉稳”四字。
他当时只当是客套,如今却晓得,那不是说笑。
人在这般状态中,谁气沉如山、谁脉息浮虚、谁藏忧念、谁染病气……
果真是一目了然,瞧得透亮。
虽说大年初一,理该是合家团圆、歇息纳福的日子。
可姜家院里,天才蒙蒙亮,便又响起了气息鼓荡之声,隐隐有如潮起风生。
这门修行,在姜家门下,可从来不认节令,也不挑晴雨。
姜义踏入了那片森白的寒地。
只是这一回,他却并未即刻动身,只负手而立,站在一旁,安安静静地看着。
一念心静,目光便如秋水澄明,似能穿透血肉皮囊,直视筋骨气息。
一家子人,各自在寒气中苦练。
气机运行的走势、筋骨发力的微滞,尽数落入他眼底,如观掌纹。
“姜明,肘胯带劲,别光拿胳膊死抡。”
静立片刻,忽而开口:
“姜亮,呼吸乱了,急不得,先稳住节奏。”
“姜曦,下盘飘得像猫跳河,腰腹绷紧些,别光装样子。”
声音不重,却似铁锥钉木,一句一个要害。
他话音一落,场中三人纷纷转头,满眼诧异。
往常哪见过老爹这般指点?
可这惊讶归惊讶,却也不得不服。
平日练拳总觉别扭却说不上来的结滞处,经老爹轻轻一点,竟像是气血豁然开阖,浑身舒坦。
众人连忙照着他的话调整动作,一时之间,拳桩沉稳,步法齐整,练得比往日都更认真几分。
就这么一路练到天大亮,那片寒地里白气氤氲、雪草微晃,一家人的动作却愈发利落老成。
夜里吃过药膳,又在药浴里泡了个通透。
兄弟俩筋骨舒展,身上余力未消,便出了院门,在外头那片空地上又斗起了手。
拳脚翻飞,声声破风,打得雪尘四起,寒气也被逼退了三分。
姜义没坐屋里喝茶了,倒也破天荒地站得近了些,背着手,眯着眼,在一旁静静瞧着。
两兄弟你来我往,打得正酣。
他却只是淡淡开了口:
“姜明,拳太急了,没蓄住劲,虚招多,真力少。”
“姜亮,你这防守不对,拳没打到,心先乱了半拍,空门敞着,换个狠人,早吃亏了。”
一句话出,兄弟俩动作都是一顿。
原本你攻我守、势均力敌,一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