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院子里大部分人都已出门上班。
贾张氏端着早餐的碗筷来到中院水池边准备洗碗,恰巧遇到另一位出来干活的大妈。"东旭大师娘。”
贾张氏热情地打招呼。"贾大娘,东旭下个月就要娶媳妇了,您可算是安心了。”
大妈笑着回应,并将碗筷放下,闲聊起来。"您这话可说得不对,要说起来,我还得谢谢你们全家呢。
若不是你们,我家东旭哪能娶到这么好的媳妇。”
今日贾张氏难得通情达理,说的话也让人听着顺耳。
旁边的大妈听后笑了,“咱们的关系摆在这里,就不用说什么谢不谢的了。
东旭是你家老易的徒弟,也就是半个儿子,帮忙是应该的。”
贾张氏闻言手上动作不停,心里却有了主意。
她目光一闪,说道:“东旭大师娘,您既然这么说,我倒是有件事想跟您商量。”
说着,她看向那位大妈。
原本在一边闲聊的大妈一听这话,心里一紧。
她眨了眨眼,但还是点点头,“有什么事你说吧。”
“嗯……”
贾张氏语气稍作停顿,像是在斟酌如何开口,很快她便有了主意。"东旭大师娘,这事本来我是想跟老易商量的,不过今天咱们碰巧遇上了,我也想先跟你聊聊,也好做个准备。”
“我想给东旭买辆自行车……”
提到自行车,大妈的眼睛立刻瞪大了。
什么?
自行车?
贾张氏该不会是想让他们帮忙给贾东旭买自行车吧?
不是……贾张氏是不是太贪心了?
他们家已经帮贾东旭娶了媳妇,这还不够吗?
现在连自行车都想打主意?
别说贾东旭了,就算是他们家的老易,一个高级工人,也没买过自行车呢!
一辆自行车值一百多块钱,都抵得上老易好几个月的工资了!
就算他们家有钱,也不会这么花啊!
贾张氏看到大妈的脸色变化,连忙解释道:“一大妈,您别误会,我不是让您家出钱买自行车。
我的意思是……”
东旭现在的工作和淮茹在救助站的岗位相隔甚远,而且交通不太方便。
淮茹每天上下班还得步行一段路。
要是有辆自行车,东旭就可以接送淮茹,这样不仅方便,还能增进两人感情。
我是为孩子们的未来考虑。
一位大妈听后皱眉道:“按你这么说,直接去买不就行了?我记得你们家刚买了缝纫机,总得有点积蓄吧。"
贾张氏眼神闪烁:”我是真买不起自行车,我的意思是你们家要是能买一辆,到时候不用时,能不能让我们家东旭偶尔借用一下?"
大妈额头青筋直跳,心想他们家为什么要买,又为何一定要借给贾东旭呢?这贾张氏的意思简直写在脸上,就是想让别人帮东旭买自行车。
……
"贾婶子,我们家根本不需要自行车。"
钢铁厂路程短,没必要特意去买一辆。
大妈干脆地拒绝,贾张氏的脸色瞬间难看起来,还想开口。
大妈笑着岔开了话题:"开玩笑,我们不会因为这点事就特意去买自行车。"
贾张氏见状,悻悻然不再多言。
这自行车也算是个大物件了,她也只是随口一提,人家不愿意,她也不至于吃亏。
碗筷刚洗完,何裕柱便说道:“东旭大师娘,你来吧。”
……
何裕柱并未与秦淮茹同行,而是自然而然地施展提纵术,很快便抵达了救助站。
他像往常一样向几位婶子打了个招呼。"柱子,你总算到了,今天的咸菜都给你留着呢。”
张婶热情地招呼着,一边说着一边将分发下来的咸菜递了过来。
平日里,那些帮忙干活或是在救助站工作的人都不会对咸菜如此上心。
但何裕柱的手艺实在让人惊叹,大家对他早已服气。"张婶,我先点火生灶。”
何裕柱点头回应,主动上前准备炊具。
其实,这类琐事救助站的婶子们曾建议让她们来做,毕竟之前的几位饭店厨师从不做这种杂务,他们认为这是学徒该干的活。
然而,作为鸿宾楼出身的厨师,何裕柱坚持自己亲手料理厨房事务。
毕竟,这些日常实践是他提升厨艺的关键所在。
其他人看到何裕柱这般谦逊务实的态度,对他更是敬佩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