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
跑堂的小哥告诉他杨老板找他。
小跑堂比何裕柱年长,但对他十分尊敬。
何裕柱在鸿宾楼的地位很高,虽然他为人谦和,但从厨艺上来说,已不输于大厨。
听到杨老板召唤,何裕柱安排好灶台,请主灶师傅顶替,洗手后来到前厅。
前厅已有四位厨师在场,都是昨天见过的,何裕柱猜到是救助点有了新安排。
果然,杨老板宣布救助点需要人手,每人每月需出勤三天,可以自选地点或由老板分配,但要先去熟悉环境。
四九城的五个救助点任务相似,主要是帮忙做两顿饭。
国家虽不富裕,但能设立救助点已经很不容易,大家只需准备午餐和晚餐即可。
活不算多,比鸿宾楼这里轻松不少,但做的却是大锅饭,所以后厨的小灶师傅们得适应一下。
其次,先让他们过去救助站熟悉环境,也算认识认识人。
毕竟,救助站不仅有厨子,还有负责登记和管理流民的工作人员,这些都需要交接好。
显然,今天杨老板就是让五个厨子先去救助站熟悉情况。"你们是自己选,还是随机分配?”
杨老板问道。
五人互相看了看,没异议。"杨老板,您来安排吧。”
没人反对,杨国涛点点头,直接指派:
“赵师傅,你去东直门……”
“孔师傅,你在西单……”
“柱子,你就去昌平救助站。”
杨老板分配完救助点后,五人都点头应下。
柱子心里快速估算了一下昌平的距离。
以他现在的速度,从四合院到昌平来回大概二十分钟,不影响其他事。
当然,这也是因为何裕柱将提纵术融入了日常行走。
通常情况下,从南锣巷四合院到昌平救助站,骑自行车来回至少四五十分钟,骑慢了可能要一个小时。
任务安排完后,五人今天不用在鸿宾楼工作了,杨老板给了他们一天假,让他们提前熟悉救助站。
带着杨老板开的证明单,何裕柱直奔昌平救助站。
……
四九城北区,何裕柱按记忆找到救助站。
映入眼帘的是红砖黑瓦。
周围是平房,墙上贴满标语。"发展体育、增强体质”
、“努力建设国家”
。
这些带有时代印记的标语在救助站四周随处可见。
对此,何裕柱很理解。
贴标语本就是那个时代的特征,何况是在救助站边上。
国家帮助安置流民,还提供食物,甚至协助找工作、安排生活,这不正是体现了我们办实事的精神吗?
何裕柱视力极佳,即便离救助站尚有一段距离,也能清晰看到进出的人。
这些流民衣衫褴褛,与身份相符。
正常情况下,没人会轻易让人在救助站白吃白喝。
靠近后,救助站的真实面貌映入眼帘。
名为救助站,实则十分简陋,那些平房与此无关,只是一座废弃仓库稍作改造而成。
此时接近中午,约有一两百名流民等待午饭。
据杨老板所说,每处救助站可容纳五百人,这里只是部分流民,另一批需等下一顿饭。
看着流民期待的眼神,许多人目光中透着迷茫与麻木。
虽有救助站,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得到妥善安排。
大多数人在站内短暂停留后,会被送回原籍。
救助站内,工作人员正维持秩序、登记信息。
仓库旁走出几名妇女,忙着整理资料。
另一边,一名约莫三十余岁的高个男人,像是今天的厨师。
锅炉简陋,由木柴加热,这些柴火都是流民拾来的。
旁边还有妇女帮忙洗菜,食材只有土豆和白菜,连肉都没有,但这已是难得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