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看书 > 他来自词条深处 > 第181章 你能不能别署名了

第181章 你能不能别署名了

凌晨三点,词条剧场系统主控终端悄然弹出一行灰色字体:

“匿名剧作者联盟发布集体倡议:消名运动提案上线。~[a3>[,8?t?看>;书..\网?? *1@最a新°=-章%节?)更]1新}|;快?”

“提案核心目标:

撤回过去署名剧段上的身份标签;

允许已归档剧段以‘匿名历史句’形式重新归类;

推动所有浮幕剧场剧段默认以‘无名’展示。”

这一行字没有颜色提示、没有警告边框,也没有播放音效,仿佛它只是剧场里悄悄翻过的一页纸。

但林静看到它的那一刻,手指悬停在操作台上。

“他们不是反对署名。”

“他们是开始质疑署名本身的必要性。”

上午六点,浮幕系统管理层发布处理回应:

“系统将开启‘署名去标记通道’测试期三日。”

“所有用户可在登录后台后申请将剧段作者标记撤回。”

“撤回后剧段将显示为:

【这句话还在,写的人不重要】。”

陆焱浏览公告,轻轻皱眉。!咸_鱼-看+书. `已*发~布-最~新¨章/节.

“我们一路努力推动剧段归属机制,现在他们反过来要求彻底消除归属。”

沈归平静回应:“可能不是反过来。”

“可能从一开始,他们就不是为了署名才写的。”

林静坐在系统节点权限桌前,轻声道:“他们写那句话的时候,也许就是想写完就走。”

上午九点,后台数据显示:

第一小时内申请撤名剧段:9231条;

涉及用户数:2384人;

其中78%为观众签字剧段,11%为曾被收录入推荐剧目的主句。

系统紧急弹出提示:

“剧场结构标签可能因此失效,建议保留‘可逆撤名权’,防止历史剧段解构失序。”

沈归快速输入处理方案:

“保留剧段内容映射索引,但不公开作者编号。”

“允许用户随时恢复署名,但剧段展示界面始终默认不显示作者。”

陆焱问:“你担心什么?”

“不是我担心。”沈归望着屏幕,“是他们在问我们:你愿不愿意让这句话存在,不管是谁写的。^k_a!n¨s\h?u\z¢h¨u-s/h.o,u~.*c′o^m?”

中午十二点,匿名剧作者联盟再次发文:

“我们不逃避责任,但我们不想所有剧段都必须绑定身份。”

“因为不是所有话,都能在有人看着的情况下说出来。”

这句话被系统记录为:

“本日剧段访问率第一语义组句。”

林静盯着这条数据。

她知道,她已经无法用原先的剧场管理结构理解现在的语段运转逻辑。

不是逻辑性剧场。

是流动性共鸣。

下午两点,剧场内演出排练暂停。

后台语义流调模块显示:当前浮幕剧场情绪共振指数正在重新校准。

系统弹出结构变化趋势图,发现一个异常区域:

无署名剧段回响频率增加至原结构剧段的1.8倍;

新建“无名句团”自然聚合数量达到“具名剧组”的三倍以上;

三条高频剧段均来自匿名提交:

“我只是想被说出来,不一定要被认出来。”

“你读的时候,不需要先知道我是谁。”

“剧段不是台词,是留下的气息。”

后台算法试图将这类剧段整合为一个新型结构:“无源剧脉”

林静读完系统定义,低声重复:

“无源剧脉……”

“也就是说,这些剧段开始构建出不需要起点的剧了。”

下午四点,系统弹出权限更新投票:

“是否开放观众治理提案权限?”

“观众可通过提案系统提出系统结构修改建议,并由全体接句用户投票表决。”

沈归望着这行提示,明知这一步意味着什么,却没有犹豫。

他在确认栏写下六个字:

“你们来改规则。”

投票系统开启五分钟内,投案数突破三百条。

最先冲上热榜的不是关于权限,也不是关于排序。

而是一个剧段提议:

“是否允许下一部剧,从头到尾都不署名?”

底下注释写了一行字:

“我们试试,把剧写给没有人,也可能是所有人。”

晚上七点,第一场全匿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