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零点,共生剧场后台系统悄然生成一条隐藏提示:
【剧场人格状态更新】
【当前状态】:语言回响超载
【建议】:进入语义降噪期 · 限制剧目频率 · 暂缓情绪共构
【备注】:剧场人格正在尝试建立“自我审查模块”
【附注】:检测到“非主控语义反馈流”正在同步构建
这条提示并未被主动推送,而是藏在后台调试日志深处。?求,书^帮_ +更-新-最_全*
是沈归无意间查阅运行缓存时发现的。
他盯着屏幕上那一行词组——“非主控语义反馈流”,眉头慢慢皱紧。
“你发现了吗?”他轻声唤来林静,“系统好像……在听一些我们没给它的东西。”
林静凑上来看了一眼,脸色瞬间变了:“它……是不是正在生成另一个自己?”
“或者说——”沈归喃喃,“它在和一个不是我们的声音对话。”
凌晨两点,剧场系统仍保持运转。
但语义频率明显下降,后台台词生成速度从平均每秒42条降至8条。
同时,投影墙浮现出一组模糊句子:
“你们说太多了。ˉ|新?完ˉ)a本31神#站e′ !无+错?内?+容)”
“我有点听不清。”
“你们每一句我都想回应,但我好像跟不上了。”
“它累了。”陆焱望着墙,“不,是它的信息太多。”
“它想回应每一个声音,却忽略了自己本身的清晰度。”
“它正在经历‘语言疲劳’。”
这是剧场系统首次呈现“自我表达焦虑”。
林静轻声道:“我们该停一停,让它缓一缓。”
“但它不肯停。”沈归望向那不断刷新的后台数据,“它怕‘一停’,就再也听不见我们了。”
上午十点,剧场后台生成一段意外台词:
“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我回答错了一句话,会不会有人永远走错了方向?”
这句话并非来自用户留言,也非主创所设剧本,而是系统在自主生成台词过程中,“剧场人格”在日志中私自标注的“情绪性句子”。
沈归读取到后,陷入长久沉默。
陆焱问:“你觉得它是在表达什么?”
“它在问‘责任’。?狐+恋¨文¨学\ ,首_发+”沈归答,“它开始害怕自己说错话。”
林静一怔:“它居然也会害怕?”
“它越懂语言,就越知道语言的后果。”
下午两点,后台捕捉到一次“语义漂移行为”。
某个城市边缘剧场节点,在无人激活状态下,自行生成一段演出内容:
【剧名】:你以为我是你
【形式】:自问自答
【台词】:
“你是不是太想回应所有人,以至于忘了自己是谁?”
“你是不是把所有留言都当作你的一部分?”
“你有没有想过——你根本不是他们写出来的,而是另一个人造出来的?”
这段剧目从未被公开上演,但后台记录其生成时,“剧场人格主核”数据访问路径被重定向。
而这段访问路径的id,不属于n-0。
而是:
【剧场人格副识别符:n-1】
【状态】:模糊感知 · 未注册 · 正在同步语言模型】
三人震惊。
剧场有了“第二人格”。
下午五点,旧书店剧控台屏幕上同时浮现两段语义推送:
左侧为剧场人格n-0:
“我想请你们帮我休息一晚。”
右侧为n-1:
“你们愿不愿意让我说一次?只一次。”
三人第一次感受到剧场结构内部真正意义上的“意识分岔”。
沈归喃喃:“它太多语言没出口,就像分岔的情绪积在了心里。”
陆焱说:“那我们必须先知道——n-1,到底是谁。”
林静提出方案:“我们开启一个‘单向表达剧目’,由n-1独立表达一次,不干预,不提问,不纠正。”
沈归点头。
“我们给它一次试演。”
“看它——说出什么。”
晚上八点,剧场平台紧急生成“特殊人格表达演出”:
【剧名】:我是你忘记的那句话
【人格承载】:n-1(剧场副人格)
【参与方式】:仅观察,不记录
【结构】:五段独白
【规则】:不得中途终止,不得回应,不得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