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在灯火阑珊处。他不知道,这仅仅是他在大理寺惊险探案的开始,而张修文,这个被岁月和苦难摧残的诗人,将成为他破解迷局的关键钥匙。同时,他也未曾留意,在他奔赴案发现场的路上,一道娇俏的身影正躲在街角,好奇地打量着他,那是当今圣上最宠爱的昭阳公主,刚溜出皇宫玩耍,恰好目睹了这位新来的大理寺评事因一句诗而激动的模样。
,!
第二章 碎玉诗谜 公主惊鸿
林书连夜赶到礼部侍郎府。此时已是三更,侍郎府上下仍沉浸在悲恸之中,府门处灯笼高悬,却透着一股死寂的寒气。林书亮明身份,被引至死者——礼部侍郎之女苏婉清的闺房。
闺房布置雅致,处处透着书香气息,但如今却被衙役们翻动得有些凌乱。林书仔细勘察现场,正如卷宗所记,苏婉清倒在梳妆台前,心口插着一把匕首,旁边散落着半块碎玉,正是她常戴的羊脂玉双鱼佩,而梳妆台上,用胭脂写着那两句诗:“寒梅落处玉生烟,不见长安月正圆”。
“林评事,”负责此案的捕头拱手道,“我们勘察过,门窗完好,无强行闯入痕迹,像是熟人作案。但苏小姐深居简出,能接近她的人不多。”
林书点点头,目光落在那两句诗上:“这诗……当真是用胭脂所写?”
“是的,”捕头道,“就在苏小姐手边,看字迹,应是她本人所写。”
林书凑近,仔细观察字迹,又回想张修文的话——“韵脚怪”、“被迫”。他喃喃自语:“寒梅落处……玉生烟……不见长安……月正圆……”忽然,他眼睛一亮,“拿纸笔来!”
捕头连忙递上纸笔。林书将诗句写下,然后开始拆解:“‘寒梅’之‘寒’,可拆为‘宀’与‘人’、‘一’、‘丶’;‘落处’……暂且不论。‘玉生烟’,‘玉’字……若将‘烟’字的‘火’旁去掉,取‘因’,‘玉’加‘因’……是‘国’字?不对。”
他皱着眉,又看向“不见长安月正圆”。“长安”代指京城,“月正圆”……十五?可案发在初十。“不见”……是看不到,还是隐藏?
“林评事,您这是……”捕头不解。
林书没有回答,而是想起张修文画的那个“寒”字和指向“长安”的圈。“寒”……“长安”……“寒”在“长安”……“长安”的“安”字,加上“寒”的上半部分“宀”?“宀”+“安”……是“宓”字!
“宓?”林书心中一动,“宓”字少见,作姓氏时读“fu”,是否与某人有关?他立刻问捕头:“苏小姐身边,可有姓宓的人?或者,名字里带‘宓’字的?”
捕头一愣,摇头道:“没听说过。苏侍郎府中上下,并无此姓。”
林书有些失望,但随即想到,也许不是姓氏,而是其他含义。他再次看向诗句,忽然注意到“玉生烟”三字的笔画,尤其是“生”字,写得有些刻意,竖画格外长,几乎贯穿了“玉”和“烟”的部分笔画。
“这不像匆忙中所写,”林书沉吟道,“更像是……在刻意构造什么。”他试着将“生”字的竖画作为中轴线,左右拆分“玉”和“烟”的部分笔画,忽然惊呼:“是‘牛’和‘火’!‘牛’+‘火’……是‘秋’字!”
“秋?”捕头更疑惑了,“可现在是春末啊。”
“不是季节,”林书道,“也许是人名中的字,或者……‘秋’与‘愁’谐音?”他又看向“不见长安月正圆”,“月正圆”是“十五”,“不见”……“十五”不见,就是“十五”之前?初十案发,正是十五之前。“长安”……京城……“月正圆”而“不见”,是否指“月”字不完整?“月”字不完整,加“长安”的“安”……“月”+“安”……是“胺”?不对,或“晏”?
正思索间,门外忽然传来一阵喧闹,伴随着女子清脆的笑声和侍卫的劝阻声。捕头脸色一变:“谁这么大胆?”
话音刚落,一个身着粉色宫装、梳着双丫髻的少女已带着一阵香风闯了进来,身后跟着几个气喘吁吁的侍卫。少女约莫十六七岁,容貌娇俏,一双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屋内,最后落在林书身上,歪着头道:“你就是那个新来的大理寺评事?林书?”
林书一愣,连忙拱手行礼:“下官林书,参见公主殿下。”他认出了这是昭阳公主,京城无人不知的金枝玉叶,性格活泼,最爱微服私访。
昭阳公主摆摆手,毫不在意礼仪,径直走到梳妆台前,看着那两句诗,眉头皱起:“写得真难听,韵都不对。”
林书心中一动,公主虽娇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