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和长公子,戴夫人一样?”
孟简夫妇有事没事便骑着马往孟筝这儿跑,她们早己经习惯了。
现在多了个东方大人,倒也不显得突兀。
走马上任的东方巡抚,虽然在市集上还是“草民”、“夫子”,但赶集之后的夜里,会上门去拜会县主。
吃过几次弩箭的亏之后,他选择找麻团传信。
孟筝如果有空见他,会回他一个小竹筒。
他往往是真的来谈论事情。关于收回来的三座城池民生凋敝、关于土地荒废治理、关于黑市的处置。
孟筝道:“改黑市为明市。开放关口,迎接行商,几座城池处在关口的位置,正好通衢。”
只要来往的商人多了,城市自会生发起来。
就犹如明珠镇这样的小渡口,地方不大,市集却繁茂,人们日渐富庶。
大虞朝也该开放关口,与相邻的诸国打通商道,恢复茶马交易。
东方烨坐在墙边:“县主果然与我想得一样。”
她道:“太师自然早就有治理之道,与我说这么多,不过是希望在圣上和太皇太后那儿,好说话。”
每逢节庆日子,皇宫里的赏赐像流水一般往这不起眼的小镇上送。
孟筝就算不在京城,依然是皇宫里顶级的红人。东方大人又怎么会不知道呢?
东方烨微微一笑,倒也不否认:“县主说话,事半功倍。”
她捎一封信往太皇太后那儿去,比他上书十个折奏还管用。
她道:“说得好像太师在朝堂上说不上话似的。”
“谢岑那人,你知道的。他未必不会防着我一手。”
孟筝“啧”了一声。
首呼圣上名讳,这人真是肆无忌惮,不怕诛……哦,他没有九族。
想到这个,她善心大发,请他吃了一枚庄子上新收成的果子。
日子就这样在来来往往之中过去。
又是一年秋去冬来。
将近年底,孟筝回京。
除了第一年来到封地居住时,忙于置办宅邸、熟悉风土人情,没有闲暇回京守岁。
后来每一年,到了年底,她都会回京看望孟家人和太皇太后。
县主府关门谢客,只留了几个当地扈从留守宅邸。
东方烨熟知朝堂动向,大约是不会跑空的。
所以孟筝也就没留话。
她出发得早,一路上走得很闲适,慢慢悠悠,十来天才到京郊外。
这一天,她们一行几驾马车走在山道,路过十里亭,停下来歇息。京城遥遥在望,下了山,就是城门外的官道。
没一会儿,听见后面有快马行来。临近亭子,马蹄声放缓。
大约也是回京的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