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看书 > 高考落榜后:我手搓热气球空降白宫 > 第116章 点火,发射

第116章 点火,发射

“点火那一刻,我眼泪直接下来了!这才是大国重器该有的样子!”

“看箭体上的‘龙国航天’四个字,比任何偶像剧都让人热血沸腾!”

“注意看发动机尾焰!一直保持稳定的锥形,这推力控制太牛了!科研团队功不可没!”

有网友翻出十年前“龙国火箭推力不及灯塔国一半”的旧闻,配上现在的发射画面:“当年嘲笑我们的人,现在脸疼吗?”

甘省的牧民在评论区晒出手机里的直播截图,背景是自家屋顶的太阳能板:“我们用着‘人造太阳’的电,看着火箭上天,这日子踏实!”

而国外的观众则是情绪复杂。

樱花国的直播间里,惊叹盖过了酸意:

“推力比我们的H-3火箭强3倍!回收复用技术更是我们没有的……”

有人贴出十年前拒绝与龙国合作航天的新闻,评论区一片“当时太傻了”的反思。

泡菜国的弹幕里,“技术借鉴论”被现实打脸:“他们的箭体材料是自主研发的碳纤维,我们还在进口日本的……”

有人试图转移话题“空间站不如国际空间站大”,立刻被“但他们能独立发射”的回复淹没。

灯塔国的观众分成两派:有人酸溜溜地说“不过是模仿SpaceX”,却被网友甩出数据“龙国的回收精度是1米,SpaceX是10米”;

更多人则在感慨“我们的SLS火箭还在趴窝,他们已经能送空间站材料上天了”。

非洲和东南亚的观众最直接,满屏都是“求合作”的呼声:“龙国能帮我们发射卫星吗?”

“我们的航天员能去你们的空间站吗?”

当直播画面切到龙国航天局“开放合作”的标语时,弹幕瞬间被“感谢龙国”刷屏。

最激动的,是那些曾为航天奋斗过的人。

退休航天工程师李家国在家人的帮助下学会发弹幕,他颤巍巍地敲下:

“1999年我们的神舟一号发射时,火箭推力才75吨,今天……我们做到了!”

这条评论被点赞百万,无数人回复“向老一辈致敬。

片刻后。

长征九号的箭体冲破云层时,直播画面突然剧烈抖动,遥测数据显示:

二级发动机的推力出现0.8%的波动,箭体姿态角偏差超过临界值0.5度。

文昌发射中心的控制大厅里,警报声骤然响起,林素月盯着屏幕上跳动的红色参数,指尖在操纵杆上僵住——这是箭体分离后的关键加速段,任何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导致入轨精度超标。

“姿态控制系统响应延迟!”飞控工程师的声音带着惊慌,“发动机喷管的矢量调节跟不上指令!”

直播弹幕瞬间炸开:

“怎么回事?画面在晃!”

“推力波动会不会有危险?”

国外的解说员已经开始窃窃私语,灯塔国的航天频道甚至弹出“龙国火箭或遇技术故障”的字幕。

就在这时,许阳的声音透过通讯系统传来,平静得像在实验室调试设备:“切换到备用姿态算法,同时降低三级发动机的预冷温度3K。”

他刚从燃料分析室赶到飞控中心,手里还捏着发动机的热力学模型图,“喷管的机械延迟是因为低温密封件收缩,降低预冷温度能补偿间隙——相信我,这和核聚变装置的低温阀门调节原理一样。”

林素月几乎是本能地执行了指令。

控制台上的按钮按下瞬间,箭体的抖动突然减轻,姿态角偏差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回落。

遥测数据显示,二级发动机的推力波动被控制在0.3%以内,刚好卡在安全阈值内。

“还有10秒进入滑行段!”

许阳的目光落在三级发动机的启动参数上:“提前0.5秒点火,利用地球自转的离心力补偿剩余偏差。”

当三级发动机喷出淡蓝色焰流时,直播画面彻底稳定下来。

屏幕上的轨道预测线与目标近地轨道完美重合,入轨精度显示为“±0.8公里”——这比设计要求的“±3公里”高出近4倍。

控制大厅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林素月转身看向许阳,发现他正低头查看发动机的温度曲线,仿佛刚才化解的不是足以让整个任务失败的危机,只是修正了计算器的一个小数点。

“你怎么知道降低预冷温度能解决密封件问题?”她的声音还带着未平的喘息。

“上周检查三级发动机时,注意到密封件的材质和核聚变装置的低温密封圈相同,这种材料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