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看书 > 唐宫奇案之失六骏 > 第三章 敏之潇洒美少年

第三章 敏之潇洒美少年

?想来想去,也只有这几天在长安城北出现的那些无头揭帖了。

敏之很不愿意去想杨氏准太子妃那事。倒不是后悔什么,而是……犯恶心。

只要一回忆那场大祸,阿婆湿濡的满是皱纹斑点的皮肉和老年体臭就扑面而来,包围住他,让他窒息。?g′o?u\g+o-u/k/s^./c′o-m/相比之下,如今背上火烧火燎的剧痛都不算什么,甚至这痛楚丝丝游窜四肢百脉,还能牵动起颤栗的快意。

这痛楚和快意都是他自小熟悉的,他能熬。从小到大,无论他犯了什么错做了什么恶,一场大痛过后,雨过天睛,万事皆安。

所以当姨母逼问他“你该怎么做”,他没别的办法,只能认真打自己一顿了——以及尽量叫人把这消息传出去,至少传到禁军里。那些悍莽武夫向来服气狠人。

这举动是不是合了武后心意,敏之心里没底,不过二姨到今还没给他脸色看,是个好兆头。对姨夫倒确实有效,皇帝皱眉瞧了他半晌,叹口气:

“敏之,你安生在家歇息,谁也不用理会。等能起来活动了,有个差使给你。”

“陛下还惦记那事呢?”武后出言劝阻,“圣体安泰,何必这么急促?虽说是古礼,也是先帝留下来的制度,毕竟不大吉利……”

天子摇头:“皇后啊,你处分政务何等明智刚毅,怎么一说到你我夫妇的身后归宿,就总脱不开小儿女心肠?自古人谁不死,朕的身子,你们更知道,病病歪歪撑到今天,都是靠祖宗护佑啦……且不论这些,太原王妃的灵柩,要葬到哪里,还没商定呢。我想着,你们母女情深,阿婆临终前又留了话,不愿意回并州祖坟跟你阿耶合葬,想留在关中守着你们,那当然是陪葬到你我的陵园里最恰当,就象那些陪葬昭陵的亲贵功臣一样。敏之,你说是不是?就为了你阿婆能早点入土为安,我夫妻俩的陵址,也该定下来啦……”

原来是想叫他去给当今天子择选修陵墓的吉地,这倒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不过这种事忌讳很多,敏之不敢乱搭话,谨慎地提个异议:

“事关皇朝龙脉,风水气运一类,臣全然不懂,恐怕这差使……”

“当然不是叫你自己去办,你也没这能耐。”皇帝一笑,“我和你姨母商量过几次,太卜署太史局该管的司员,自不能脱懒,可他们大多承荫守旧,怕也没甚真本事。卜陵么,得懂行人望势聚气,才能选个藏风得水的胜地,明崇俨就很擅长此道。使团由他领行,等他选好吉址以后,你在陵园内,给你阿婆再找个百年佳地。”

“单有明师和太常官员,还嫌份量不够。”武后插嘴,“以妾愚见,事关大唐嗣代气运,宗室王公里面,也该有人参与。”

皇帝点头:“说得是。这得挑德高望重又有学识、能服众的长辈才好……有了,十四叔霍王元轨,渊博谨慎,在朝有美誉。我写封手诏发去河北,召他回来领这差使好了。”

一听这话,敏之吐了下舌头。他跟霍王李元轨没打过什么交道,但人都说那位皇叔品行忠直又精明能干,很不好唬弄。不用想也知道,这等宗室贵胄肯定看不起自己。

李元轨多年任定州刺史,长居河北,要召他回京参与卜陵,一来一去至少得半个月吧……敏之心中一动,撑起身子建言:

“天气越来越热,今夏又过于潮湿。臣祖母停殡弥月,再耽搁下去,怕是越来越不好。臣请敕,即刻命太常等职司准备,尽早出发,可命霍王到京后自来与臣等会合。”

说不定等那皇十四叔到关中,他的差使已经办完可以回家了。

“你说的倒是正理,这事早办最好。可你现在身上带着这么重的伤,哪能过几天就出门……”

“陛下不必怜惜敏之。”年轻的周国公连忙接姨夫话茬,“区区皮外伤,杜御医也说了,三天就能骑马,十日肿痛全消!有司备办几天,等出京事项妥当,臣一定已经活动自如,不会耽误差使!”

皇帝笑着看了妻子一眼,武后含笑摇头:

“到底是年轻人,沉不住气,毛脚鸡似的,听风就是雨。就算你过两天能跟着明师他们出京,也得先去昭陵一趟,拜祭过先帝,才好行卜陵礼呢——你就那么着急把阿婆送出家门?”

敏之脸上一热,勉强挂着笑谢罪:“是臣想得岔了,总归是孝心不足。”

不过先去埋葬太宗夫妇的昭陵……只是为了拜祭,跟今天商议的权善才伐柏一案没关系?

仿佛能看出他的疑问,武后又解释:

“阿允自请去昭陵,实地勘察权善才范怀义伐柏一案,选了那狄仁杰当他的副使。你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