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坐满了人,起初的拘谨被茶香冲淡,讨论声越来越热烈。
"我在古镇租了个院子,"戴眼镜的男生推了推镜框,"但游客总觉得体验感不够。"做直播的姑娘接话:"我去拍过很多老手艺,其实游客缺的是能沉下心的讲解。"老陈在笔记本上记着,忽然发现自己用的还是爷爷那支狼毫笔。
傍晚送客人离开时,李伯在门口抽烟。"以前你爷爷在这儿,三教九流都能坐下喝杯茶。"老人吐着烟圈,"现在看你们年轻人说话,倒有当年的意思了。"老陈笑着递过刚泡的龙井:"李伯,以后这儿天天都热闹。"
打烊后他整理茶室,发现茶桌底下粘着张便签,是那个直播姑娘留下的:"谢谢您的茶,我决定先从记录老茶农的生活开始。"老陈把便签夹进爷爷的笔记本,窗外的月光落在"守拙"紫砂壶上,仿佛爷爷温和的目光。
四、茶汤里的风浪
第三周沙龙出了岔子。做民宿设计的小张带来个投资人,酒过三巡后对方拍着桌子:"把你那破院子拆了重建,搞成网红打卡地,保证半年回本!"小张涨红了脸:"那是百年老宅,不能拆!"
老陈默默给两人续上茶:"我爷爷炒茶时,总说要'看火候'。"他指着墙上的老照片,"当年有人劝他把茶馆改成录像厅,说能赚快钱,他说'茶要慢慢泡,生意要长远做'。"投资人讪讪地笑了,临走时塞给小张张名片:"再想想方案,下次带过来讨论。"
暴雨天的沙龙人不多,做研学项目的林老师却带来个好消息:"县里批了我们的非遗体验基地!"她掏出合作协议,"要不是上周在这儿认识做文创设计的小王,根本拿不出这么完整的方案。"老陈给她倒了杯滚烫的祁门红茶:"我爷爷说,茶聚有缘人。"
王强突然造访那天,正赶上一群年轻人在讨论乡村振兴项目。"陈总,您这沙龙倒真做成了。"他看着墙上贴满的合作意向书,语气复杂,"上周那笔文旅公司的采购订单,对方负责人说就是冲您这茶馆来的。"
老陈递给他杯刚沏的毛峰:"尝尝?这是上周黄山来的茶农送的。"他指着窗边的书架,"你看那本《乡村旅游运营手册》,是咱们市文旅局局长送的,说当年在这儿喝的每杯茶,都记着呢。"王强捧着茶杯的手顿了顿,"我让市场部也派人来学习学习?"
深夜整理茶室,老陈发现茶桌的月牙形豁口被人用木料小心填补过,还刻了圈细密的花纹。李伯的拐杖声在门口响起:"我那做木匠的孙子弄的,说这叫'承旧立新'。"老人笑着递过个布包,"新采的雨前茶,你爷爷指定的那家。"
五、茶灶永温
秋分那天,沙龙来了位特殊的客人。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由孙女搀扶着进来,一眼就看到墙上的老照片:"这是1987年拍的吧?那天我在这儿等火车,你爷爷给我泡了杯茶,没收钱。"
老陈赶紧搬来太师椅:"您坐,我给您泡今年的新茶。"老人喝着茶,从包里掏出个布包:"我是做古建筑修复的,听说你们在搞乡村文旅,这些图纸或许用得上。"他指着其中一张,"这是濒危的榫卯结构,年轻人很少见过了。"
年底的总结会上,王强展示着数据:"与沙龙合作的文旅项目,带动二手车销量提升了23。"他翻到下一页,"更重要的是,客户满意度创了新高,很多人说我们'懂行又实在'。"
除夕夜,老陈带着妻儿来茶馆。儿子趴在梨木茶桌上,用手指临摹"守拙"二字。妻子拿起爷爷的笔记本:"爸,你看这页写的,'阿芳说要开分店,我说先把眼下的茶泡好'。"窗外的烟花照亮门楣,"陈记茶灶"四个字在夜色里格外温暖。
年初一的清晨,老陈像爷爷当年那样,早早打开茶馆门。铜铃清脆作响,他给自己泡了杯茶,翻开新的笔记本写下:"今日立春,新茶要上市了。来的都是客,茶要趁热斟。"阳光穿过玻璃窗,在茶桌上投下明亮的光斑,仿佛无数双眼睛,温和地注视着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