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之十用于村里的公益事业。
签完字的那一刻,林墨的手还有点抖。他抬头看向窗外,青岚山的雾气已经散去,阳光洒在错落的梯田上,像是铺了层碎金。接下来的一个月,王家峪变成了热闹的工地。林墨和陈阳带着施工队日夜赶工,村民们也主动来帮忙——搬砖的、和泥的、给工人送茶水的,沉寂多年的村庄突然活了过来。王大爷的老伴给他们送来了刚蒸的馒头:“小林啊,你们可算把这老房子盘活了。我儿子在城里打工,听说村里要搞民宿,说啥都要回来帮忙呢。”林墨接过热乎乎的馒头,心里暖烘烘的。他原本只打算简单改造应付夏令营,现在看着村民们期待的眼神,突然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和陈阳商量,把原来的简易方案推翻,改成保留老房子木梁土墙的原貌,加入现代化卫浴和智能家居,做出“新中式乡居”的特色。“这样成本会超支的。”陈阳看着新的预算表,有些犹豫。“钱可以慢慢赚,但机会不能错过。”林墨指着墙上的规划图,“你看,这五十间房可以分成‘农耕体验区’‘非遗工坊区’‘星空露营区’,正好契合我们研学的主题。等夏令营结束,这些民宿就是我们的长期资产。”陈阳看着他眼里的光,最终点了点头。两人开始分头跑建材市场,找非遗传承人合作,甚至自学了民宿运营的课程。期间,赵凯派人来过一次,看到热火朝天的工地,撂下句“不自量力”就走了。夏令营开营前三天,王家峪的“青岚山居”终于赶工完成。二十间客房收拾得窗明几净,院子里的绣球花开得正艳,村民王婶带着几个妇女在厨房忙碌,飘出阵阵饭菜香。当三辆大巴车停在村口时,看着学生们兴奋地冲进院子,林墨悬了一个月的心终于落了地。带队老师参观完民宿,拉着林墨的手说:“比酒店有特色多了!孩子们在这儿既能体验农活,又能跟着老艺人学竹编,这才是研学该有的样子。”傍晚,林墨坐在晒谷场的石碾上,看着学生们跟着王大爷学推磨,陈阳在给大家讲青岚山的传说,远处的民宿亮起暖黄的灯光,和天上的星星连成一片。他掏出手机,给张书记发了条消息:“夏令营顺利开营,村民们的第一批工资已经发下去了。”很快收到回复:“好样的!明天我带农业局的同志来看看,争取把你们的模式在全县推广。”这时,陈阳走过来递给他一瓶冰啤酒:“刚收到消息,云栖文旅的度假村项目被暂停了,说是环评没通过。”林墨笑了笑,没说话。他知道,这只是开始。远处的山风拂过稻田,带来阵阵稻花香,像是在告诉他,比起眼前的竞争,脚下这片土地藏着更广阔的天地。三个月后,青岚山居的五十间民宿全部投入运营,成了青岚山最受欢迎的打卡地。林墨站在新落成的观景台上,看着络绎不绝的游客,手里拿着刚签下的“全县乡村民宿联盟”协议,突然明白:有时候危机不是绝境,而是转机——当路被人堵死时,不妨换个方向,或许能走出一条更宽的路。山风吹过,带着秋的清爽,也带着新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