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平台数据显示“非遗体验”套餐的预订量占比超过六成时,林默正在和银匠师傅商量,能不能把制作时间从三天缩短到一天。“可以做个简易版的平安扣,”银匠师傅敲着錾子,火星溅在他黝黑的脸上,“让客人体验錾刻的过程,我再帮忙收尾。”
手机突然震动,是那位在线旅游平台经理发来的消息:“我们想做场直播,就拍银匠做平安扣,行吗?”
林默看着窗外正在晾晒的蓝靛染布,在阳光下泛着深沉的蓝。他回复:“再加点绣娘的镜头吧,她们飞针走线的样子,比电视剧还好看。”
三、镜头里的故事:让游客成为风景的一部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摄影比赛的征稿启事发出去那天,林默特意去寨老家里借了那把传了三代的铜壶。壶身上雕刻的龙凤纹样,在百年烟火气的熏染下,已经有了温润的包浆。他想,好的照片就该像这把铜壶,能装下岁月的故事。
参赛作品源源不断地涌来:有晨雾中挑着担子的农妇,有夕阳下对歌的青年,还有在风雨桥上打盹的黄狗。林默每天都会花两个小时翻看这些照片,他发现专业摄影师拍的风景固然壮丽,普通游客随手拍的瞬间却更动人——一个小孩把糖分给穿民族服饰的阿婆,两只手在镜头前碰在一起,像两朵绽放的花。
“把这些‘非完美’的照片也展示出来,”他对策划组说,“在景区里设个照片墙,再给入选的游客送年卡。”
开展那天,照片墙前挤满了人。一个穿校服的女孩指着自己拍的照片,兴奋地跟同伴说:“你看,这是我抓拍的!那个爷爷笑得好开心。”她拍的是位卖烤豆腐的老人,皱纹里都淌着笑意。
民俗文化节开幕时,林默特意请了这些游客来当评委。他们坐在临时搭起的竹棚下,看着苗家姑娘的踩堂舞,听着侗族大歌的和声在山谷里回荡。当最后的篝火升起,游客和村民手拉手跳起团圆舞时,有人举着手机直播,弹幕上刷满了“好想去”。
一个戴草帽的大叔举着相机,在人群中穿梭。他是位退休教师,从摄影比赛开始就一直关注云栖谷,这次特意带着老伴来参加文化节。“我拍了一辈子照片,”他对林默说,“还是第一次觉得,镜头装不下眼前的热闹。”
林默看着火光中一张张笑脸,突然明白,最好的推广不是告诉别人这里有多美,而是让他们觉得,自己本就该属于这里。
四、纸上的路线:让每段旅程都有温度
和旅行社的合作洽谈并不顺利。几家大社都觉得云栖谷位置太偏,担心游客不愿意走山路。林默却想起自己第一次进山时,在盘旋的山路上看到的云海,那翻涌的白色浪花,让他觉得所有的颠簸都值得。
“我们包接送,”林默在谈判桌上说,“用十五座的商务车,每车配个讲解员,路上就给大家讲山里的故事。”他拿出准备好的路线图,上面标注着哪里能看到野生猕猴,哪里有流泉可以洗手,甚至精确到哪个转角能拍到最美的夕阳。
一家做高端定制游的旅行社老板指着路线图上的“星空营地”:“这里真能看到银河吗?”
“上个月我在那住了三晚,”林默翻开手机相册,里面有张凌晨三点拍的照片,墨蓝色的天空上,银河像条发光的丝带,“可以安排天文爱好者带队,教大家认星座。”
合作方案最终确定时,林默特意加了条:每个旅行团都要配一位当地向导,不仅要会讲风景传说,还要能认出路边的草药,知道哪家的酸汤鱼最地道。他想起自己第一次喝酸汤鱼时,向导大姐说的话:“风景是骨架,人情才是肉。”
首发团出发那天,林默去了高铁站。看着游客们背着行囊上了商务车,他突然发现车身上的广告语——“去云栖谷,遇见比风景更美的人”,是他熬夜改了七遍才定下来的。
傍晚时分,向导发来视频:一群人在溪边围着篝火唱歌,溪水在月光下闪着碎银般的光。林默想起自己在景区入口处立的那块石头,上面刻着四个大字:“来者是客”。他想,最好的路线,从来都不是地图上的线条,而是能让人心甘情愿踏上的旅程。
五、山谷里的回响:当推广变成故事的一部分
半年后的旅游旺季,云栖谷的停车场每天都停满了来自各地的车。林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