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太子行宫书房内,陈浒正喝着茶,浏览着京城来的密信。·x_x*n′y!d+..c^o\m¢
兵部尚书和御史大夫在信中说道,自从阎通海被逐出朝堂,太子又在三秦有所作为,特别是看到灵武帝的态度转变后,越来越多的中间派在向他们靠拢。原来担心过早的站队会引起灵武帝的猜忌,现在形势明朗,也就没什么顾虑了。
灵武帝的密旨则告知太子,他己经离京大半年,作为一国之君,不能局限于一州之地。灵武帝要求太子尽早回京处理政事,现在朝廷中的许多大事要事都要他亲自批复,严重影响了他修道求仙之路。最后灵武帝还加了一句,太后有些想念陈毓了。
北方的女真、西边的吐蕃都蠢蠢欲动,等着魏国和突厥的大战结果。如果一旦魏国失利,他们不介意也来吃上一块肉,分上一杯羹。虽然朝廷早做了一些准备,但如果几方同时发难,魏国还是吃不消。看来是时候回京城了,等延州战役有了些眉目再说,太子心道。
刚开始提笔回信,太监就在门外禀告:“公孙家家主公孙炎求见。”
太子停笔想了想道:“让他们进来吧。”
公孙家虽然刚开始立下大功,但后来由于义军叛乱,作为与卫家同一阶层的公孙家也受到了很多怀疑和指责。公孙家及时打散了义军,之后也一首低调行事,才渐渐将民众的怒火平息。
太子来到长安后,为避嫌,很少接见公孙家的人。不过公孙家在宫中有后台,反叛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适时的安抚一下还是有必要的。
“拜见太子殿下。”公孙炎带着公孙峁行大礼叩见。
“公孙爱卿平身,不知公孙爱卿前来有何要事?”陈浒面色和善。
“启禀太子殿下,作为大魏子民,公孙某心忧突厥之乱,欲捐献一百万石粮草,五十万两白银,以资前方将士。¨暁^税*宅. /已¢发′布?醉~欣/璋.洁~”公孙炎恭声道。
“哦?公孙爱卿如此忠君爱国,实乃朝廷之幸啊。”太子正为光复军的粮饷发愁,正想在给灵武帝的奏折中提及此事,不料公孙家就火中送碳。
“太子殿下谬赞,公孙某还将号召三秦的各大家族,共同出粮出钱,匡扶国难。预计总共有两百万石粮草,一百万两白银。”公孙炎深知,如果此时不有所表示,战后三秦世家大族都将因卫家叛乱一事受到责难,甚至有些还会被清算。因此他一出面游说,各大家族纷纷响应。
“好,很好,爱卿解了孤的燃眉之急啊。”太子十分兴奋。忽然他心中一动,道:“爱卿,先喝口茶,孤有一事与你商量。”
太子眼前有两件大事,首先当然是组织光复军抗击突厥,另外一件就是在军中培植自己的嫡系。徐守业虽然多谋,不过还是有些不放心。公孙家是皇亲国戚,又有财有势,门下高手如云,让他们也成立一支类似虎威军的军队,不仅能增强自己的实力,还能让他们与徐守业竞争。这不就是灵武帝说的不能一家独大,要掌控平衡吗?
“爱卿,你们公孙家义军在秦州守卫战中立下了大功,若不是卫贼反叛,恐怕公孙军的名号己经在魏国声名鹊起了。”太子斟酌着用词,缓缓道:“你们公孙家,朝廷和孤是信得过的。如今孤想成立一支能与突厥精锐抗衡的铁军,以你们公孙家的财势,出面来做这件事是最合适不过的。爱卿,你觉得如何?”
公孙炎心中一惊,忙道:“太子殿下,此事公孙家自然是愿意的,不过……不知陛下是否知晓此事?”
“哈哈,卿家放心,这也是父皇的意思。_卡¨卡`晓_说?蛧~ ^首·发_”陈浒看着公孙炎道。公孙家最大的靠山是瑛贵妃,也就是皇上,他们的顾虑,陈浒能够理解。
“如此,公孙家却之不恭。公孙一族必定竭尽全力,联络三秦有志之士,组建铁军,为国尽忠。”公孙炎道:“太子殿下,还有一事,将士的数量有没有要求?粮饷由谁来筹措?”
“人数嘛,控制在五千人以下。这支铁军不是义军,归属朝廷,自然由朝廷发放粮饷。”太子道:“这支铁军的名字就叫‘虎啸军’,刚开始可从各边军中挑选两千名士卒,不过后续的人马只能自己招募。而且,一切行动都必须听朝廷号令。公孙公子一表人才,能文能武,孤认为就是不错的统领人选。”
“峁儿,还不赶快叩谢太子殿下。”公孙炎拉着公孙峁一起谢恩。
公孙炎心道,这个朝廷号令不就是太子您的一句话嘛。根据瑛贵妃提供的消息,灵武帝现在对太子十分满意,回头还得让她确认此事陛下是否知情。不过如果能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