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墨飞解开西装第三颗纽扣时,手背蹭过迪拜塔外墙的玻璃。¢6`1/看?书,网* ,更~新¨最¨快·上午九点的阳光经过双层隔热膜的过滤,依然在金属袖扣上灼出光斑。他低头看了眼温度计:室外51c,体感温度62c。
“刘教授!三号冷却塔的数据流断了!”对讲机里传来工程师沙哑的吼声。刘宇正蹲在花坛边,食指拨开覆盖在智能苔藓上的砂砾。这些基因编辑过的植物本该呈现灰绿色,此刻却在烈日下泛着诡异的蓝光。
“让备用机组提前启动。”李墨飞抹了把滑到下巴的汗珠,转头对安保队长喊:“把红毯撤了!高温会让化纤材料释放有毒气体。”
开幕仪式被迫推迟四十七分钟。十二名工程师挤在临时搭建的遮阳棚下,平板电脑屏幕因为高温出现色斑。李墨飞抓起冷却剂喷雾罐,对着主控台接口猛喷。
“苔藓的荧光反应是自我保护机制。”刘宇将显微镜递给总工程师,“看这些叶绿体结构,它们在反射紫外线。”镜头里,苔藓细胞正以每分钟3次的频率收缩,像无数微型呼吸泵。
空调系统突然过载的警报声中,3个阿联酋儿童跑过警戒线。最大的女孩约莫十岁,用椰枣叶编的头环兜着几块冷却塔掉落的金属片。“这个能换冰吗?”她指着物资发放点的移动冷库,脚上的塑料凉鞋已经部分融化。
下午两点零七分,六架增雨无人机升空。\w¢z-s`x.s¢._c-o/m!气象学家哈桑盯着雷达图上的积雨云:“湿度不足12%,催化剂可能引发沙尘暴……”
话音未落,第一波碘化银已经洒向云层。李墨飞看着监控屏上跳动的电磁数据,突然发现刘宇的种子吊坠在发烫——那个装着非洲铁木种子的玻璃瓶,正渗出淡黄色汁液。
降雨在20分钟后到来。拇指大的雨滴砸在滚烫的混凝土路面上,瞬间蒸腾起白雾。空中监测仪突然发出刺耳鸣叫,沙尘暴与雨云形成的电磁漩涡,正在干扰苔藓的湿度感应系统。
“关闭所有户外喷淋!”李墨飞冲向总控台时,看见那群孩子正用椰枣叶收集雨水。叶片在高温中迅速卷曲,将水分锁成一颗颗颤动的银珠。
地下三层的生态控制中心保持着22c恒温。刘宇将病变的苔藓样本放入培养皿,显微镜显示菌丝网络正在分泌黑色粘液。“是过度应激反应,”他指着显示屏,“把西区遮阳网的透光率再降低15%。”
李墨飞注意到通风口有细小的黑影闪动。抄起手电筒照过去,发现三只栗喉蜂虎正在啄食苔藓上的虫卵——这种本该在春季迁徙的鸟类,竟在酷暑中存活下来。
“它们把巢筑在冷却塔导流板后面。”工程师调出热成像图,四十度的金属表面上有6个鸟巢,“幼鸟喙部有灼伤痕迹,但羽翼发育正常。”
傍晚6点23分,沙尘暴吞没了城市天际线。`兰*兰\文?学· _更/新-最/全·刘宇站在观测窗前,看着基因编辑的胡杨树苗在狂风中弯成六十度角。他的种子吊坠突然开裂,非洲铁木的嫩芽顶破玻璃瓶,根须扎入控制台缝隙。
“快看温控数据!”监测员突然大喊。在户外温度突破55c的极限值时,所有苔藓种植区的地表温度稳定在38c——那些蓝光苔藓形成了天然隔热层。
李墨飞抓起对讲机:“立即启动应急方案c!把备用苔藓孢子混入人工降雨!”他在漫天黄沙中看见孩子们用椰枣叶头环兜着苔藓块,像捧着微型绿洲穿梭在楼宇间。
次日凌晨4点,12辆洒水车沿主干道喷洒苔藓孢子。刘宇跪在监控中心地板上,用镊子将非洲铁木的根须接入生态网络。晨光初现时,大屏幕上的热力分布图泛起涟漪状的蓝斑。
“西区降温4.2c,湿度上升至19%。”工程师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李墨飞望向窗外,发现那群孩子睡在冷却塔阴影里,融化的凉鞋粘着几片发光的苔藓。
正午12点整,联合国秘书长按下启动键。智能苔藓在三十秒内覆盖了直径三公里的露天广场,地表温度从68c骤降至41c。李墨飞在致辞时发现刘宇的种子吊坠开花了——米粒大的花苞里,淡金色的花粉正随风飘向人工湖。
当第一个气候难民家庭走进荫凉区时,暴雨毫无征兆地降临。这次是真正的季风雨,苔藓在雨水滋润下迅速增殖,将沙丘染成蓝绿色。李墨飞看见那群孩子脱掉上衣接雨水,背后的晒伤正在苔藓冷敷下消退。
洗手间的感应水龙头不断失灵,李墨飞第三次甩动湿漉漉的双手时,余光瞥见蓄水池边缘的异样。3只栗喉蜂虎幼鸟漂浮在循环过滤网上,橘红色的喉羽像烧尽的火柴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