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裂纹自动延伸成2090年的降水预测曲线。“这是跨越千年的数据纠错。”主持会议的瑞士院士摘下眼镜擦拭。
寒潮不出所料地突然在都干旱的季节再度来袭。此时,黄娅娅的直播间涌入100万观众。她将陶罐碎片放入液氮,裂纹在超低温中发出幽蓝荧光:“这些光斑的分布,与北极永冻层甲烷热点监测图高度相似。”评论区突然飘过金色弹幕——气象局官方账号留言:“已启动民间气候文物征集计划。”
而李墨飞在整理世行报告时,却用他的火眼金睛发现老农的手写账本被列为“非结构化数据典范”。当他视频连线苏北农田,老农对着镜头举起新陶罐:“这是市博物馆定制的监测罐,他们说裂了才算合格。”
苏薇传来日内瓦实验室的最新分析:陶罐黏土中的植物硅酸体,揭示了明代以来作物演替史。这份报告被印在可降解材料上,埋进赵东浩采集过样本的滨海湿地——十年后将降解为土壤肥力数据。
联合国气候峰会闭幕当天,赵东浩在酒店收看直播。当老农的方言发言通过同声传译响彻会场时,他注意到新海市政厅李大远部长正在角落快速记录。次日《全球气候行动纲要》附录中,新增条款7.3:“鼓励基于本土知识的气候适应性规划。”
返程航班上,黄娅娅发现社交平台推送逻辑悄然改变。她的新视频《陶罐的2040年》下,关联的不再是末日电影推荐,而是各地博物馆的防灾教育链接。某条高赞评论写道:“在故宫陶瓷馆看到了我们的监测罐——它被摆在元代青花旁边。”
飞机穿越云层时,李墨飞监测到平流层数据异常。赵东浩凝视着舷窗外翻涌的云海,忽然说:“该给陶坊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在他摊开的笔记本上,最新一页画着陶罐裂纹与洋流图的叠加态——那是人类从未抵达的数据深海。
终于,赵东浩、李墨飞和黄娅娅的努力逐渐得到了回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气候变化的问题,社交媒体上的讨论也在逐渐升温。但是,公众对科学的漠视却占主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