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刘启之名讳,将启封更名为“忭梁”,这便是“忭梁”的由来。”
徐霞客暗对《水经注》,见书上所写与关超所说完全一样,不由得点了点头。
关超见徐霞客点头,以为他听的赞许,更是高兴,继续说道:“战国时魏惠王迁都大梁,这是忭梁有明确历史记载的第一次建都。魏惠王迁都大梁之后,他引黄河水入圃田泽,开凿鸿沟、引圃田水入淮河。水利既兴,忭梁日趋繁荣。他还修长城、联诸侯,国力日盛,乃得称霸于诸国,使大梁城与秦国的咸阳、楚国的郢都并列,成为当时最发达的名都大邑。魏国在大梁建都,历六世一百三十六年。在这一百三十六年里,曾发生了孟子游梁、窃符救赵,以及孙膑、庞涓等诸多故事,也给忭梁遗留下不少古迹,不愧被人称为忭梁古城第一都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说到这里,关超不由得摇头晃脑起来。
徐霞客扑哧一笑,心想这关超居然卖起酸来了。
关超也意识到自己失态,急忙继续讲道:“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忭梁作为败亡国的国都被降为浚仪县,属三川郡。.小?税,宅. ·冕*废·悦?黩,‘浚仪’作为忭梁的名称,一直沿用了八百年左右。直到东魏孝静帝时,设立梁州辖陈留、忭梁、阳夏三郡。北周武帝建德五年,改梁州为汴州,这是忭梁称汴之始,由县治改为州治,失落了数百年的忭梁重又慢慢的恢复了元气,忭梁也成为北魏对南部各朝作战的水运线上的八个重要仓库之一。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和天保十年分别建了着名的建国寺,也就是大相国寺和独居寺。隋炀帝时开凿的四千多里的大运河,大运河的中段就是联通黄河与淮河的汴河。位于汴河要冲的忭梁,又是东都洛阳的重要门户,占尽天时地利的忭梁迅速发展。进入唐代之后,忭梁也是水陆便捷的大都会,唐高祖武德四年设汴州总管,唐玄宗天宝元年,汴州一度改为陈留郡。唐德宗建中二年,李唐的宗亲李勉到汴州任节度使,他增筑周围达二十二里的汴州城。后来李希烈叛乱时,靠汴州城阻叛军数月。永平节度使李勉扩建汴州城,规模宏大,坚固宽广,是今日忭梁城的雏形。”
“精彩!”徐霞客不由的鼓掌称赞。这倒不是关超讲的好,而是象这一连串的历史时间事件他居然能如行云流水一般一口气讲下来,还真是难得。
关超见徐霞客叫好,更是兴奋,得意的说道:“咱忭梁可是出名人的。这战国的张仪、信陵君之类的想来老徐你是知道的了,我问你,你可知道蔡谟、吴兢、刘仁轨这些名人?”
徐霞客连连摇头答道:“这个可不知道。”一边说一边取出纸笔,说道:“老关,你慢慢说,我要记在这书里做补充。”话一出口自己倒是一愣,心想这算是受了关超的传染了,居然也称他为“老关”了。
关超正要开讲,房门轻响,战永信与韩丽走了进来。关超也不管二人想做什么,只是做了个“禁声”的手势,向一边的椅子一指,示意二人坐下,他则对徐霞客继续开讲:“蔡谟是东晋大臣,东晋成帝咸和三年,苏峻发动叛乱,蔡参与平叛,遂迁任太常,赐爵洛阳男。后拜征北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成为东晋对抗北方势力的主要人物。卒于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任上。谥文穆。吴兢是唐代史官。少时励志勤学,贯知经史。武后长安年间被诏入史馆,撰修国史。不久,官拜右拾遗。武后长安至中宗景龙年间,正值佞臣武三思、张昌宗、张易之弄权之时,有些史官惧怕权势,曲笔掩饰,吴兢对此非常鄙视,于是在公事之暇,私撰《唐书》、《唐春秋》。他认为南北朝时期的齐、梁、陈、周及隋这五代的史书繁杂,就分别撰齐、梁、周史各十卷卷,陈史五卷,隋史二十卷。此外,他自撰或参与撰修的史书有《唐书备阙记》十卷、《唐中宗实录》二十卷、《唐睿宗实录》五卷、《开元升平源记》一卷、《大唐十四家贵族谱》一卷、《古乐府》十卷、《乐府古题要解》二卷等。特别是《贞观政要》一书,分类记载了唐太宗同大臣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问答、大臣的争议和劝谏的奏疏以及政治上的设施,其中十卷四十篇出自吴兢之手。”
“原来如此!”徐霞客这一回可是由衷的感慨。
他读过《贞观政要》,只是没想到这其中有相当部分出自这个他不知道的人之手。
关超更是得意,看了战永信一眼,继续说道:“刘仁轨,字正则,唐朝大臣。刘仁轨出身隋末的平民之家,虽生在动荡年代,仍恭谨好学,每行坐所在,辄书空地,由是博涉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