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看书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云樵遇仙得仙芪 上卷

云樵遇仙得仙芪 上卷

楔子

恒山的云雾总爱在背阴坡缠缠绕绕。-2/s¢z/w`./c+o-m′当晨曦漫过主峰天峰岭的棱角,那些藏在翠柏与山岩间的黄花便从石缝里探出头,金黄的花瓣托着露珠,像撒在青苔上的碎金。当地药农说,这是黄芪仙子晨起梳妆时抖落的金钗——那位住在悬瓮洞里的仙子,总在谷雨前踏着云气巡山,裙摆扫过之处,便有黄芪从腐叶堆里钻出来,根须扎进岩缝时,会发出细如丝竹的轻响,那是阴阳相济的私语。

山脚下的浑源古城,白发的老药工们仍在药碾旁念叨:黄芪的根要长得像鞭杆,断面有"金井玉栏",才算得了山魂。他们说这话时,指腹会摩挲着竹匾里的饮片,那些黄白色的切片泛着蜡样的光,放射状的纹理像极了展开的伞骨——那是仙子用指尖掐出来的印记,藏着补气固表的密码。

没人说得清这传说起于何年。只知在《神农本草经》还未成书的年代,恒山的背阴坡就睡着一株千年黄芪,它吸纳着太行余脉的阴气,又蒸腾着草木的阳气,将灵气凝在根须里。而那些散播在坡地的新株,便是这灵气与岩隙交融的精魄,带着温润的土性,又裹着云雾的清冽,在阴阳消长中长成了救人的模样。

第一回 云樵遇仙得真种

恒山北麓的云家村,有个叫云樵的后生,爹娘早逝,靠着给山主采药糊口。那年清明,他为给邻村的王阿婆采治咳的贝母,误闯了素来少人敢去的背阴坡。坡上的雾气浓得化不开,脚边的乱石缝里忽然窜出丛金黄的花,六瓣花冠像极了展翅的蝴蝶,根须在湿土里泛着象牙白,断面竟有圈淡淡的红晕。

"这是黄芪?"云樵愣住了。他采过多年黄芪,却从未见过这般在阴坡开得灿烈的。正欲拔起细看,雾气里忽然飘来阵脂粉香,一个穿鹅黄衣裙的女子立在岩边,发髻上别着朵同模样的黄花,笑问:"后生,可知这草的性子?"

云樵慌忙作揖:"姑娘莫怪,我看这草生得奇特"女子轻抚花枝:"此乃'恒山黄精',只肯长在背阴坡。§/优e`品?;小?.}说?网? ?已{发¥布-最[e.新-%?章ˉ¤节??阳坡火气太盛,会灼了它的根;阴坡湿气太重,又会烂了它的芯。唯有这半阴半阳的岩隙,能养出它'补而不燥'的性子。"

说罢,她从袖中取出个锦囊,倒出数十粒褐红色的籽种:"今岁坎水过旺,百姓多气虚水肿,你将这些籽种下,待到来年,或可救些性命。记住,须选辰时的山土,拌上晨露,只种在背阴坡的青石下。"话音未落,女子已化作道黄烟,融入花丛不见,唯有几粒籽种落在云樵掌心,带着微微的暖意。

云樵将籽种小心收好,采了贝母下山。王阿婆喝了贝母汤,咳嗽渐轻,听闻云樵的奇遇,抚着他的手说:"那定是黄芪仙子显灵了!老辈人说,仙子原是恒山的山神侍女,为救瘟疫中的百姓,偷了天庭的药籽撒在背阴坡,自己却被压在悬瓮洞,只每年清明能出来透透气。"

转年开春,云樵按仙子的嘱咐,将籽种播在背阴坡的岩缝里。籽种入土的第三日,竟冒出淡紫的芽,芽尖顶着露珠,在雾中轻轻颤动,像极了仙子轻颤的睫毛。

第二回 春生时节辨阴阳

谷雨过后,背阴坡的黄芪苗蹿得有半尺高,羽状复叶在雾里舒展,叶背的绒毛沾着水汽,像裹了层银纱。云樵每日辰时来浇水,发现个奇事:同是一片坡地,长在青石北侧的苗更壮实,长在南侧的却有些蔫软。

他请教村里的老药农张伯。张伯捻着胡须蹲在坡上,扒开苗根的土块说:"你看这土,青石北的土凉润,青石南的土温燥。黄芪性温,却怕火气过盛,背阴坡本是阴地,青石北更是阴中之阴,正好中和它的温性,这就是阴阳相济的理。"

恰在这时,王阿婆的小孙子得了场大病,高烧退后总出虚汗,风一吹就打喷嚏,小脸白得像纸。张伯看了,让云樵挖两棵最壮的黄芪苗,取根须洗净,配了把防风、白术,说:"黄芪性温,味甘,入脾肺二经,就像灶膛里的余火,能把散了的阳气拢起来。/?小??×说§:C%¤M*S¢D| @首?}发&白术像黏土,能把阳气固在脾胃;防风像篱笆,能挡住外头的风邪。这三样配着,就像给身子骨搭了道屏风。"

药熬出来是浅琥珀色,甘中带点清苦。孩子喝了五天,虚汗竟收了,见风也不打喷嚏了。云樵在一旁看得真切,张伯又道:"你看这黄芪苗,根往阴处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