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看书 > 穿越历史,从远古到现代 > 第59章 我国封建社会初期~战国时代27

第59章 我国封建社会初期~战国时代27

因此,没有精诚专一的心志(不专心致志),就不会明辨事理(融会贯通);不埋头苦干,就不会取得显着的成绩(功劳)。

走歧路的人达不到目的,伺俸两个君主的人,不被双方所宽容。眼睛同时看两样东西,就看不清楚;耳朵同时听两种声音,就听不清楚。

螣蛇无足却会飞,鼫鼠有五种技能,但是都不精通。《诗经》里说:“布谷鸟喂养小鸟,平均对待,始终如一。善人君子,行为举止如一,心志坚定专一。” 因此君子为学或做事要专心一意,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古时楚人弹瑟时,能使鸟舞鱼跃,伯牙弹琴时能使马在低头吃草时,把头抬起来。(比喻学有专长自能感动万物。)

!所以声音无论多么微小,没有不被人听见的,行为无论多么隐蔽,也没有不显露出来的。(比喻为学不论大小,都不会泯没无闻。)

山中如果蕴藏着宝贵的玉石,连山上生长的草木,都显得特别滋润;水中如果生长了珍珠,连崖岸都显得不干枯。(意为有学问的人,自然会流露出与众不同的气度来。)

一个人始终从善不积养邪恶,哪会无人知晓呢?

学习何时开始?何时终止?说:为学(的方法、途径)应始于诵经,终于读礼(礼学);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起始是为士(做官),最终是做圣人(君子)。

真诚不懈地积累,努力持久地学习,就可以深入而有所得。这样学习应一直坚持到老死才终止。

因此,学习从数量上讲有终结,但从总体意义上讲,是不可以有一刻离舍的(是没有终止的)。只要是人,就要不断地学习,只有禽兽才舍弃(不)学习。

《尚书》是记载政事的;《诗经》收集的都是中和之声所汇萃集中的乐章;《礼》是法律的总原则,各种条例的准绳;学习要学到《礼》为止,因为它才是道德之极(最高境界)。

《礼》里面的揖让恭敬的种种仪文细节,《乐》里面的中和之声,《诗》、《书》里面的广博知识,《春秋》里面用的微言大义,它们把天地之间的道理都讲述完备了。

君子之学,不但入耳,并铭记在心,表现在四肢,体现在行动中。哪怕是微小的一言一行,都可以供别人效法。

小人之学,入到耳里,从口里就出去了。口与耳之间只有四寸,怎比得上优美的七尺之躯啦!

古时学者学习是为了自己,现今学者学习是为了别人。君子学习,是为了美化自己的身心;小人则把学习作为取悦于人,追求名利地位的手段。

不问而告诉你是浮躁,问一而告诉你二是啰嗦;浮躁,不好,啰嗦,也不好,君子象声音回响一样,不多不少。

学习的捷径,莫过于向贤师益友学习。《礼》、《乐》,仅有成法而无详细的解说;《诗》、《书》,所载多为前代的故事,而不切近当前的实际;《春秋》,语言简约含蓄,含义隐约,不能使人直截迅速地理解其意。

应一面仿效君子的为人,一面学习他的学说;既养成高贵的品德,同时又获得全面的知识;全面通晓世间的事情。所以,学习的捷径,莫过于向贤师益友学习。

学习上最快速的途径,莫过于慕悦和接迎贤师,学习贤师的为人;其次是经常以礼法来约束自己。

如果上不能向贤师益友学习,下不能以礼法来约束自己,仅仅是杂七杂八地学一通,给《诗》《书》的文义做注脚罢了!一辈子不过是个陋俗的儒者而已。

想要追溯先王的法制,探求仁义的根本,那么学礼正是他的正确途径。如果提起衣领,弯曲五指而整顿,可以理顺许多衣服。

不实行(遵循)礼法,而照《诗》、《书》去做,就好像用手指去测量河流,用戈(兵器)去桩黍,用锥子代替筷子进餐,不可达到目的。

因此,遵循礼法,虽然没有明了透彻,也是个守法之士。而不遵循礼法,虽然明察善辩,也就是个自由散漫的儒生。

所问不合礼仪者,不回答他;所告不合礼仪者,不问他;所说不合礼仪者,不听他;有争议者,不与他辩论。待他的礼节态度符合规制之后,才接纳他,否则就规避他。

因此,在恭敬有礼之后,才可以与之谈论遵循的方法;言词和顺之后,才可以与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