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甚至能带着全家去郊外短暂散步。积雪覆盖的山坡上,那棵樱花树已经比明远还高了。明澈兴奋地围着树打转,试图从雪堆里找出时间胶囊的标记。
“还要再等等。”席砚南望着光秃秃的树枝,“等春天来了,它会把我们的愿望都开成花。”
寒假结束前,明远所在的学校组织了一场特别的“未来职业日”。令他没想到的是,席砚南主动提出要和他一起去。
“可是您的身体...”明远担忧地看着父亲。
“只是坐两个小时,没问题。”席砚南已经拿出了久违的白大褂,“再说,我得去看看我的小同行怎么'出诊'。”
活动现场,穿着白大褂的明远和父亲并肩而坐,面前摆着那个获奖的心脏模型。来咨询的学生们起初只是好奇,但当他们听到明远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基因疗法,看到席砚南在旁微笑颔首时,眼神渐渐变得敬佩。
“那个模型真的会发光吗?”一个小女孩怯生生地问。
明远点点头,按下模型底座的一个按钮。左心室中的基因序列立刻发出柔和的蓝光,就像“砚玉远澈”星的伴星一样。
“这是希望的光。”席砚南轻声解释,“在医学上,我们叫它——”
“生命的星光。”明远接上父亲的话,两人相视一笑。
三月初的一个雨夜,明远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电话那头,陈爷爷的声音异常严肃:“砚南的检查结果有些波动,需要住院观察。别担心,只是预防措施。”
明远放下电话,发现自己的手在微微发抖。他望向窗外,雨水模糊了整个世界,连一颗星星都看不见。
“会没事的。”姜瀛玉不知何时站在了他身后,手搭在他肩上,“爸爸说过,医学就是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处。”
第二天去医院时,明远带上了所有的观察日记。病房里,席砚南正在看检查报告,神情平静得不像病人。
“正好,帮我分析一下这些数据。”他招手让明远过来,仿佛这只是又一次家庭学习。
明远仔细阅读着报告,眉头渐渐舒展:“只是轻微的心律不齐?比去年这个时候好多了。”
席砚南赞许地点头:“不愧是未来的席医生。不过...”他指了指窗外阴沉的天空,“今晚看不到我们的星星了。”
明远却从书包里掏出一个平板电脑:“我早有准备!”屏幕上是一个天文软件,实时显示着“砚玉远澈”星的位置和亮度数据。
“科技真是神奇。”席砚南感叹,“我像你这么大时,还要靠纸质星图找星座呢。”
“但您发现的医学知识永远不会过时。”明远调出父亲发表的第一篇论文,“看,这篇关于心肌修复的研究,王教授说现在仍然是经典。”
雨下了三天。这期间,明远每天放学都来医院,有时带着新的医学问题,有时只是安静地陪父亲看那些永远看不完的检查报告。席砚南的病情很快稳定下来,但医生建议多观察几天。
第四天清晨,明远推开病房门,发现父亲站在窗前。久违的阳光洒进来,给他苍白的侧脸镀上一层金边。
“看。”席砚南指向窗外的樱花树,枝头已经冒出了点点嫩芽,“春天要来了。”
明远的心突然跳得很快。他想起埋在地下的时间胶囊,想起父亲写下的“永远”,想起那颗在雨中依然闪烁的星星——只是被云层遮挡,并非真正消失。
“爸爸,”他走到父亲身边,两人一起望着那棵即将开花的树,“等您出院那天,我们全家一起去挖时间胶囊吧。”
席砚南搂住儿子的肩膀,没有说话。但明远能感觉到,那只手的温度比去年冬天暖和多了。
窗外,一只早归的燕子掠过树梢,衔着新泥飞向远方。而在他们看不见的星空深处,“砚玉远澈”星和它的蓝色伴星,正沿着既定的轨道,永恒地运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