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孙做老祖宗的。
总不能拿着刀逼他们少生孩子吧,这也不成啊。”
朱标也是望向姐夫求救,希望他能给出办法。
这事儿确实不太好办,生孩子强制不得。
可若是不强制,生的多了,又咋办?
好在胡翊历史方面的东西没少看,以一个现代人的思维,跳出古人的局限,反倒可以给朱家出个主意。
胡翊便借了一支笔,找了张白纸,在上面写写画画起来。
朱元璋和朱标就弯着腰,凑过去看。
洪武大帝和历史上最受信任的太子,便都围绕着胡翊,侧耳倾听着他的教诲。
胡翊便开口道:
“岳丈,按照四级爵位来设,假设亲王岁禄按一万石,郡王为两千,镇国将军为一千,镇国中尉为四百石。
开启流爵制,到第五代,叫这些宗室们要么直接一次性拿十年的岁禄,然后放弃宗室爵位,成为普通百姓。
要么,就每代承袭爵位者,岁禄减半,继续留爵。
比如您的第五代孙,要想承袭镇国中尉爵禄,岁禄就得从四百石降到二百石。
第六代孙,要想接着继承爵禄,就从二百石降到一百石,以此类推。”
朱元璋默默听着这些话,却不做声。
这对于他们朱家子孙来说,还是太难了。
朱标也是开口道:
“姐夫,这么做是否过于严厉了,等到几代过后,朱家宗室还是都要沦落为平民百姓了啊?”
胡翊开口道:
“殿下别着急啊,既然有流爵的法子,就也有升爵的法子。”
胡翊笑着在纸上又画起来,同时解释道:
“民间能开科举,科举还分文武,那么朱家的宗室怎么就不能开文武科举?
此科举只准朱家宗室子弟参与,中举着可入朝为官,为官便有官俸。”
听到胡翊这话,朱元璋的脸色,逐渐和缓下来。
这时胡翊又道:
“为武官者,若有功勋,便可依照功勋大小,准他们这一代留爵,或是升爵。
做文官者,若有政绩,也可以这么办。
这样一来,往后朱家的儿孙们只要争气,就总有出头之日。
即便是不幸失去爵位的子弟,也可以凭借宗室科举,再有翻身之日。
当然了,这个前提是他们争气,对于大明王朝有益。”
胡翊的这套完整体系设定,终于是全盘抛出了。
他连说带解释,再加之在白纸上书写记录,终于令朱元璋和朱标父子都看懂了这个体系。
有了这一套东西,朱元璋一边琢磨一边点着头,脸上带着喜色,激动道:
“可升可降,全看子孙有没有功劳,这真是个好主意!
说起来,到底比咱先前定的那玩意儿好用。”
就连朱标也是赞同极了,点着头道:
“子孙们争气,便埋没不了,子孙们不争气,就也怪不得祖宗!
更怪不得爹!”
胡翊便顺着这个话头,继续往下说起道:
“岳丈只凭一个碗,最后打下了大明天下。
子孙们拿着朝廷给的岁禄,这日子也比您一开始好的太多了。
都这样扶持了,再若是不学无术,不给朱家皇族争气,把日子过差。
那也确实怪不得您了。”
朱元璋点着头,深以为然道:
“这话说得对,咱这辈子,就恨那些不做事的懒散闲人!
子孙们真要是如此懒散,那趁早叫他们滚蛋!
咱大明宗室可不养这些混账不学无术的子弟!”
这件事就被胡翊顺顺当当的化解掉了。
对于女婿又为自己解决了这件事,朱元璋的心里面,着实很感慨。
上苍能降下这么一个女婿,接连帮他解决了大明钱事革新和宗族亡国两件大事,实在是帮了他大忙。
原先觉得朱静端嫁给他,有些委屈了。
后来就觉得,郎才女貌,还都挺般配。
到现在,他又改主意了,只觉得朱静端不止嫁对了人,自己更是找对了女婿。
整个大明也因他而受益!
一想到此处,朱元璋就想再封胡翊一点什么。
但现在的情况,那些在外打仗的北伐将领们还未归来,若要论及功劳这东西,那些人身上又有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