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翊顿时心生出不好的预感!
莫非,叔父和章溢被毒死之事有关?
他悄悄抬眸,瞄了朱元璋一眼。
堂堂皇帝,每日政事缠身,哪有时间与他说些莫名其妙的话?
这其中定然藏有深意。
再一联想到自己的叔父此人,本来也有毒杀别人的前科。
单是正史记载中,便有毒杀刘基的事件发生。
刘基死后多年,直到“胡惟庸案”案发,才被爆出来。
这还只是被爆出来的。
那些没有爆出来的事情,又有多少呢?
一想到此处,胡翊顿觉不寒而栗。
朱元璋就坐在龙椅上,假意举起一本奏章,凑在眼前。
他暗地里却不时瞟过胡翊,将女婿的整个神情都捕捉到了。
看到胡翊陡然间一激灵,许是想到了什么。
朱元璋此时便又放下奏章,缓缓开口说起道:
“咱决定暂停推举制,并尽快恢复科举制度,以考试选拔人才。”
朱元璋一边说,一边观察。
“女婿,关起门来都是自家人,说说你的想法吧。”
看自己这老丈人又抛出来一个话题。
胡翊暗暗思忖着,脑子里面马力全开,全力运转起来。
他很清楚,朱元璋从一开始建立推举制度,由大臣推荐民间的有才之人入朝为官。
此事归根结底,为的就是打压浙东的文官势力。
再说的直白一点,推举制类似于汉代的察举制。
推举的名额虽然有一部分掌握在勋贵们手中。
但却可以在王朝早期,吏治不那么腐败之时,惠及到真正的寒门子弟。
推举不看家世、不重出身,可以使朝堂上出现部分寒门官吏,这是一部分皇帝可以提拔起来的自己人。
皇帝可以对他们进行升迁、提拔,培养成自己的助力,从而对朝堂上的文、武勋贵们造成压制。
但若是开了科举,就相当于是和天下的世家大族、地主豪绅们进行了联合。
因为一本书要几两银子,普通人家根本读不起。
读书是大户人家才消费得起的权益。
这其中还不包含请名师、做精细学问的额外花费。
何况朝中的浙东文官们又掌着文脉。
科举一开,必然是这些人的家族子弟入朝为官,底层上升渠道便被堵死了。
如此一来,就等于说是皇帝放弃了打压文臣,改为与文臣合作了。
这是与朱元璋心中想法完全背道而驰的!
把这些都想明白了。
胡翊却还未做出回应。
他还在想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章溢之死,朱元璋又提及了叔父,现在又突然问自己对于推举改成科举的看法。
三件看似莫名其妙的事,实际上一点也不莫名其妙。
朱元璋这是要告诉自己什么呢?
胡翊实在是摸不准老丈人的脾气,想着不说不错,立即踢了个皮球过来道:
“岳丈,小婿身在东宫,不该参与政事。
何况科举这等大事,对我一个没有念过几本书的人来说,我也提不出什么意见来啊。”
朱元璋就看着胡翊耍滑头,心道:
“往常叫你说的时候,从不避讳,都是直言的。
今日怎么就又不说了?
还身在东宫,不该参与政事?”
朱元璋微微瞪了胡翊一眼,见他不答话,一想也不必这样难为自己的女婿。
索性就对他直说道:
“咱前些日子就想重开科举了。
当时诏令章溢和刘基进宫,做了详细决策,后来这些章程就都交与章溢拟订。”
朱元璋再一点拨,胡翊还不明白那就是傻子了。
所以章溢的取死之道,就与重开科举有关?
刘基这等聪明人,看到前面有坑等着他跳,自然就躲开了。
章溢身为文坛领袖之一,听说皇帝重开科举,自然是兴高采烈。
帮着详细做决策,又揽下了重开科举这一章程。
这自然会激怒某些人。
如果再把叔父胡惟庸,以及他身后的李善长拉出来的话。
此事的真相,是不是就呼之欲出了呢?
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一党,是阻止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