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沐英去了一封信,请他帮忙。
同时,蔡信又观察到了不同,指着酿酒的滴管位置说道:
“民间蒸酒常用竹管出酒,咱们为了使酒更加性烈,用的是铁管,大人请来看,元人似乎用的是铜管出酒,这其中是否也有关系呢?”
胡翊不懂酿酒的事,但是滴管所起到的作用是冷凝,使酒水温度迅速下降到酒精沸点以下,以防止酒精的蒸发。
铁管既然比竹管更好用,那使用铜管,是否也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呢?
倒是可以吩咐制作一根相同模样的铜管,等到福建红曲送回,可以再度尝试一下。
这天在詹事府,宋濂在教太子《后汉书》,讲到西汉八王之乱的事。
胡翊浅听了几句,见他讲的还算规矩,也就没有再管了。
反正有费震在旁伴读,这就是胡翊专门安插的眼线。
院子里的枣儿熟了,胡翊拿了根竹竿敲树上的枣吃。
今日的东宫也是有说有笑,詹事大人打了鲜枣送人,枣儿鲜甜的很,大家俱都饱了口福。
这也就是胡翊现在做了官,要不然的话,非得爬到这颗大枣树顶上去好好再敲他几杆子。
枣儿打的满地都是,胡翊就和一群太监宫女们一起拣枣,他终于可以饱口福了,立即从地上捡起一个放在衣服上擦了擦,就往嘴里送。
“嘎嘣”一口,还挺脆!
这才刚咬下口,还没嚼呢,就有人过来禀报,说是皇帝召见。
华盖殿里。
朱元璋今日脸上洋溢着喜悦,见到胡翊来了,立即笑的像一朵花。
“来了?”
胡翊点了一下头,看到丈人如此轻松,今日应该是得了什么好事了。
朱元璋此时便打量着胡翊,越看越开心,笑着说道:
“兵部来了个关于你的奏事,说是有五个老兵,从北京而来,他们背着一块谢你的匾走了两千里,咱们一起去瞧瞧。”
谢自己的匾?
北京就是北平,朱元璋前不久刚改的,以西安为西京,应天为南京,北平为北京,设老家凤阳为中都。
听说是从北京而来,胡翊琢磨着,那也只能是徐达军中的老兵了。
他最后只在徐达手下干了一个多月,当时主要做的就是救治伤兵的事,并未参与到军事行动之中。
也就那时候,距着元大都大概二三百里地,此外他就没在这一带活动过了。
此刻看着朱元璋,胡翊心想他笑的这么开心,显然是知道此事的内情的。
可是丈人却不说,故意卖关子。
胡翊也没问,就跟着朱元璋的驾辇往午门方向走去。
远远地,胡翊便看到康茂才站在宫门上,在他身后是五城兵马司指挥使徐彪,还有刑部侍郎张仁。
“发生了何事?”
朱元璋从御撵上下来,张仁过来小心翼翼的禀报道:
“刚才五城兵马司会同康将军到来,带着五名老兵,他们扬言要亲自来跪谢驸马还愿,还不远千里背着一块匾到来,臣等因此惊扰了陛下。”
朱元璋心情大好,大手一摆道:
“哪的事,他们不远千里而来,路上要走几个月,咱这个皇帝难道连见他们一面的时间都腾不出吗?”
“老兵们在哪里?带朕去看。”
胡翊便跟随着皇帝的脚步,就在午门的城洞边上,五个衣衫褴褛,面色如土的消瘦汉子,低下头站在那里。
看他们身上衣服俱是破洞,头发散乱的扎起来,消瘦的脸上呈现出蜡黄色,在他们身后还用红布包着一块大约五尺长,两尺多宽的东西,应该就是千里送来的那块匾额了吧。
胡翊看这五人的年纪,怕是有四五十岁了,他们一看到身穿龙袍的朱元璋跟一个年轻男子一齐走出来,也立即猜到了其身份。
“小人们叩见皇上。”
朱元璋显得很高兴,并未嫌弃他们身上脏乱,亲手把他们搀扶起来,笑着道:
“就是你们五个,扛着这块牌牌走了两千里地?”
那五人直点头,朱元璋就又说道:
“你们路上都受苦了,此次到京城来,路上没有遇到什么阻碍吧?”
其中一人战战兢兢的答道:
“没有阻碍,全凭千户大人的路引,一路上都是畅通无阻。”
朱元璋微笑着点头,用手扶着那人颤抖的胳膊,拍了一下他的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