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看书 > 封侯拜相 > 第104章 朕是皇帝,允你做这个丞相你才是丞相

第104章 朕是皇帝,允你做这个丞相你才是丞相

难。

他不想与朝堂上的官员对着干,尤其是己方阵营之人,更加不想得罪。

可是皇帝点了他的名,胡翊又是亲侄子,这能不帮吗?

况且皇帝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要他这个做叔父的过来站队帮侄子。

胡惟庸便要开口站胡翊。

可就在他要开口之际,李善长却主动站出来,躬身启奏道:

“陛下,臣以为胡惟庸与驸马乃是亲眷,叫他开口,恐有帮亲之嫌,就怕朝堂上不服啊。”

有李相站出解围,胡惟庸总算松了一口气。

朱元璋却是皱起眉头来。

他看向李善长,有那么一瞬,怒火已经烧到了眉心,差一点就要发脾气。

但他不能落人口舌,摆明自己偏袒胡翊的立场,只得点起头来:

“李相这话倒也对,那就叫胡卿退下,李相来说说吧。”

李善长立即开口道:

“陛下,驸马这本奏的极好,其中提到我大明的钱事需要革新,依着老臣来看,的确是如此的。”

李善长先说好话,然后立即便把话锋一转道:

“只是此事干系重大,驸马陈奏也该交由中书省与六部商讨合议才是。”

李善长话音刚落,杨宪立即也出来说道:

“驸马毕竟是东宫属臣,臣以为,李相之言甚为妥当,尤其该叫户部官员们仔细考量,他们掌管天下钱粮之事,必定可以给到陛下一个满意的答复。”

朱元璋在心里冷笑着,今日可真是少见,淮西竟和浙东穿一条裤子。

他立即把目光又投向胡翊,胡翊只得又站出来开口道:

“李相、杨中丞,今日朝堂上来的大臣就挺齐,当着陛下的面还有何不能商议的?”

胡翊存心逼着他们给答案,直接把话说死道:

“细枝末节才要六部合议商讨,此事成与不成,按着大明国情,几句话便可以商定,不如就趁现在把事情议出来吧。”

胡翊心里也清楚,李善长他们把这事接过去,那就真没戏了。

他们可以在中书和六部拖上一年、两年,拖着拖着这事儿最后就没影了。

再不趁热打铁,这事只恐难成。

朱元璋显然对胡翊的发言很满意,也立即表示支持道:

“这话倒也对,今日先在朝堂上定夺,你们各自说来。”

皇帝都开口了,李善长也没咒可念,只得表达自己的立场说道:

“臣以为,白银和铜钱用着便极好,各交各的税已是常例,既是常例就不该变动了,祖宗们千百年来沿袭此法,必然是有原因的。”

李善长一开这口,华云龙也站出来附和道:

“臣是武将,粗鲁惯了,只知道手下士卒们立功之际,大都是赏银子和金子,纸钞和铜钱携带甚为不便,依照胡驸马此法,则有大量白银充入国库,以后对军中行赏不利,只恐影响军心士气,还请陛下圣裁。”

华云龙从军中影响说起,礼部尚书崔亮也出列陈奏道:

“官员们薪俸以禄米形式发放,交税却要以白银、铜钱、实物和宝钞四种按比例收成,实在过于繁杂,不便维持,还请陛下明鉴。”

总体来讲,淮西阵营反对的原因,多半是出于对宝钞的不信任,以及四法并举过于繁杂所带来的困扰,因此而抗拒。

朱元璋问罢了李善长,便又问杨宪。

杨宪如今的身份,李善长之下以他为尊,刘基退隐到幕后,他便是统领者,自然是要维护浙东士绅利益的。

他一开口,便提起了元朝旧事:

“元廷祸乱我中华时,发行至正交钞,初时1贯钞可兑1两银,只不过十来年后,1贯钞只可兑二钱银子,至正交钞如今在我朝只能兑换三十文铜钱,依臣看来,大明宝钞更加不可开,陛下该当将至正交钞废除,只留下金银与铜钱流通,依着唐朝旧例。”

这话音刚落,宋濂也站出来说道:

“臣以翰林学士身份启奏陛下,陛下既然定下遵唐礼旧制,恢复汉人衣冠,就更该以唐制钱事为基,杨中丞所言极是,老臣请陛下纳谏。”

此刻吏部尚书滕毅也出来反对,吏部侍郎陈修也不同意。

这还算好的,淮西这边至少还给胡翊留面子。

毕竟大明开国功臣们主要以武勋为主,功臣们的田地无需向朝廷交税,朱元璋给了他们免税特权,因此反对声音还不激烈。

浙东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