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脑袋,难道不想不为咱大明做些实事?”
胡翊就又说道,“反正政务的事我不敢碰,一句政令出错,可能就葬送了数十万百姓的生路,我这颗脑袋也保不住,我愿做些救人的事,要是做些农事也行,替百姓们造造福,到我死的那天他们能说胡翊是个好人,我这辈子就不白活,也不给胡家丢脸,也不抹黑朱家。”
胡翊的话配合着嘴里发木的舌头,朱元璋大概是很开心的。
吃饱喝足,最后再来一碗清爽的酸梅汤去油腻,这下子大家又都醒了醒酒。
胡翊被何文辉、沐英搀回去休息,路上还听到两人在吐槽他酒量不行。
等到第二天醒来时,沐英已经随邓愈会师南下去了,胡翊就一头扎进伤兵营开始做事。
有了先前的经验和数据对照,胡翊这次做起事来更加细致了,无需验证大蒜素的功效,也无需把他配置的金疮药拿去给别人试,直接用就可以了。
胡翊不仅开始医治伤兵,还把常遇春带下阵来的伤马进行医治。
天气热起来了,反而有利于大蒜素的发酵,两天多就可以制作一批。
在这种背景下,伤兵营的治愈量开始激增,引得营中医官、军医们全都瞪大了双眼。
在之前简易补气散的基础上,胡翊又加入了党参,虽然增加了成本,但是这吊命的补气散反而药效增加了两成。
在这种情况下,身患致死伤的伤卒们,治愈率达到了三成。
重伤伤卒的治愈率也近乎来到了七成!
当这份数据摆到朱元璋和徐达的桌面上时,徐达立即启程,来到汴梁面君。
朱元璋也是觉得不可思议,亲自到胡翊所在伤兵营去看。
原来致死伤兵存活不足一成,被胡翊硬生生提高到近三成。
重伤兵营的存活,也从原来的三成提高到近乎七成。
而且这些伤兵们几乎很少会留下残疾,伤愈之后便能源源不断的回到前线,重新补充兵源。
徐达本来拟了个征兵的奏章,因为朱元璋下令要恢复休养生息,禁止随意调用男丁,此事要面陈朱元璋请他批示。
现在这些干脆就都省了,不但不用征兵,还省却了新兵们的粮饷、操练环节,大大节省了成本和时间。
由此,胡翊又去徐达后方的伤兵营待了一个多月。
五月份时,朱元璋改汴梁为开封。
时间来到夏七月,冯胜回来驻守开封,朱元璋要启程回南京了,从临清把胡翊召回来。
“你在徐帅军中如何?”朱元璋看似很关心的样子,但是具体到他心中想的是什么,只能说帝王心、海底针。
胡翊也没什么可隐瞒的,就直说道,“我去了徐帅中军后方,这一个多月里都在治疗伤兵,也没有跟徐帅见过面。”
徐达忙着在前线打仗,虽然没有和胡翊见面,对于他所做的事却记录了然。
朱元璋拿起一份徐达送来的帛书,脸上洋溢着笑容说道:
“你在他军中一个多月,治疗轻伤兵近两万人,重伤兵九千多人,致死伤兵三千多人,因你到了天德军中,他军中伤亡减少过万,反倒又被你治愈一万多名兵卒重新上了前线,也因此咱不用从各州府征那一万多个军户,百姓们逃过一劫,咱们省了时间,国库也省了许多钱财,军中省了许多军粮,各州府省了许多运力,你可知道?”
胡翊没想到自己能带来这么大的能量,他的脑子里并没有细算过这些。
再要说起来,伤兵营几十名医官,二三百名军医,都在他手下出力。
这也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胡翊就又开始自谦道,“陛下,徐帅夸我太多了,纵然我有多大的本事,也不能在一个多月内诊治两三万名伤兵,这都是大家的功劳。”
朱元璋显然不这么看,又把李文忠的求援文书拿出来,把上面的内容跟胡翊讲道:
“保儿半月前就发折子求调你,说是自你走后,伤兵治愈降到了五成,你在的时候是六成,这总是推脱不掉的。”
朱元璋自然明白,胡翊对于军中医疗的革新,起到了关键作用。
有他在,才有那多出的一成伤愈率,这就是铁打的事实。
不过这次,朱元璋显然没有放胡翊再去军中的意思了,而是说道:
“你与静端的婚事不能拖了,咱在南京时,三月下的聘,现在公主府也建好了,先回去完婚,还要封赏你呢。”
胡翊又开始推辞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