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国内建交的西方国家也不是没有,再一个广大的第三世界都可以成为国内出口创汇的重要市场,甚至通过第三世界国家倒一手在卖到某些西方大国去也不是不可以嘛
像是电冰箱,空调,风扇等等一些家电产品,需要的人力资源水平较低,技术门槛不高,适合大规模生产。只要能健全产业链和技术标准,像红星一样建立完整的标准规范,生产的产品质量和稳定性就能得到充分的保障
这样一来,不仅能有效提升国内制造业和产业工人的整体规模,更是能极大地促进国内工业化两条腿走路的平衡性
这些白色家电的普及,不仅能改善民众的生活质量,还能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解决大量的就业岗位,而更多的家庭能获得收入后则会极大地改善国内社会的整体收入和消费情况,反过来形成国内市场内部消费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他不缺这些产品的生产技术和全套的图纸资料,毕竟这几个月通过钓鱼己经给他积累了大量的各类工业的图纸和设计方案,甚至包括一些先进的制造工艺和材料配方,张亮手里都有。
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技术有效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毕竟以当下国内产业工人的规模和文化普及程度,即便是张亮拿出来,也没有那个基础条件去消化和吸收这些技术,更别说大规模制造和推广了
建国不过八年,之前近百年的战乱和积贫使得国内工业基础薄弱,人才匮乏。当下为了凑出一五计划所需的产业工人和技术骨干来承接北方支援的一百多个项目都己经入不敷出了,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技术落地,张亮不得不慎重一些
更何况,他有技术但是要找个合适的方式把这些技术拿出来落实,总不能,猛地一下好像自己是个无所不知的先知吧?
进步太快了,容易引发恐慌,张亮两世为人了,这点道理还是懂的。
先找个机械厂,试着小规模搞一些电风扇和冰箱出来,借口也简单,他的初衷是改善一下生活水平,自己琢磨着搞点纳凉的小家电。这样一来,既不会引起太大关注,又能逐步验证技术的可行性和培养产业工人。
待时机成熟,再逐步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技术输出,形成规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