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看书 >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那些年 > 第四十二章 寻尸记

第四十二章 寻尸记

第四十二章 寻尸记

吃完早饭,我们先去了昨天埋尸体的地方,挖开尸体,一切正常。

关于昨晚的事情,应该与这具尸体没有关系,即便有问题,也一定另有蹊跷。

让人把尸体重新埋好,我们回来准备东西,今天就开始进山,但在天黑之前一定要出来。

收拾好东西,丁村长被留在村子里,因为他的年纪比较大腿脚不方便,所以我们就从村里挑了几个年轻人。

一切准备就绪,除了我和敦铘,我们又带了五个人一起上山。

沿着那流淌而下的小溪,我们一路向前,走了好半天,敦铘才让大家暂时休息一下,他自己则在周围观看地形。

山上光芒十分充沛,无数道明媚的晨光从山顶射下,撒在这条清澈的溪水之中。

目光在周围的各个方位间移动,合算着周围的气运走势,最后在心里定下这个地方所主的关口。

休息了一会儿,我们继续向前走,没有多远,忽然发现了一具尸体,众人上前看去,就见这具尸体脸色发白,双眼紧闭。

身上已经出现了很明显的尸斑,我小心的拉开这人的衣服,果然同样看到了这人身上的红点儿。

这里没有照相机,所以也无法留下什么有用的图片资料,但根据村民所说,这个人确实是当初住在村里的那些人之一。

让人把尸体抬到一边,我们继续前进,可我却有些狐疑,这具尸体身上,什么工具都没有,他们要在这儿盗墓,难道什么都不拿,单靠手挖吗?

把这个疑点和敦铘说了一下,他只是点头,也没做回答。

快到中午的时候,我们在小溪边几十米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小石洞,这洞并不深,最多不过三四米而已。

试探的走了进去,在这里我们赫然发现很多带血的工具,其中有很多挖掘的器材。

这里可能是那些人暂时休整的地方,只是这些血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下来的,是他们从墓穴里出来后留下来的?还是一开始就有的。

把那些工具一个个的拿了出来,而在工具的下面,我看到了一堆用衣服包裹着的东西,这些东西上面的血迹最多,密布的程度不难猜测,它一定是被死者抱在怀里,或者是浸泡在血泊里过。

小心的解开这件血衣,我拉开衣服,就见一块半尺多长的玉块躺在面前,上面密密麻麻的写着好多奇形怪状的文字。

看了几眼,也没看懂,我只好交给敦铘,他这么一看,脸色刷的一变,“这是一块印刷板!”

“印刷板?!”我一脸茫然,“这个地方,怎么会出现这种东西。”

“不会有错的,上面刻的是藏传佛经,”说着,他又翻到另一面,就见这里刻着的是一个小孩的模样,“可是,怎么回是玉制的呢?”

在古代,唐朝之前,几乎所有的书籍都是手抄本,书行很多人日夜赶工,也无法供应市场需求,于是人们就开始用木板雕刻出文字,随后再往木板上均匀的涂上墨汁,以此来加快进度。

一块印刷板,可以反复使用几十年,在这种形式流通之初,这样的印刷板可是极其真贵的。

学识,是为人的根本,一本书的修筑更是要得到多人的选举,最后才会有当时朝廷专门从民间挑选工匠按照通行字体雕刻出印刷板,进行批量生产。

其实这种东西最初的出现,和佛经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因为文字的不同,中原人需要对经文进行翻译和书写,会因为很多不可或缺的地方出些岔子,以至于经文无法快速的流通,所以印刷板就应运而生。

好像就是这样吧!记得小时候爷爷跟我说过,最初印刷板就是为了复印佛经,后来才开始应市场要求被使用到其他行业。

一般制作印刷板,在古代都是用木头,因为比较好雕刻,用石头的也有不过都是王公贵族,或者是复制一些经常会用,又怕磨具会坏的书行。

而以玉做成的印刷板,这就让人匪夷所思了,说来,要在玉上刻字不容易,而且玉制品也没有石头结实,几乎除了美观之外,并没有什么可取的,所以这东西不可能出自于民间。

因为不怎么接手玉制品,我对那东西虽然不算太陌生,可也没有敦铘那么了解。

凑过去,我问了句,“你看这东西大概会是什么时候的,什么玉种啊?”

敦铘摇了摇头,“不好说!”

向一个村民要了快白布,小心的把这块“宝贝”包裹了起来,敦铘让一个人先把这东西带回去。

把那些工具收拾出去,我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