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看书 > 时光里的棉花糖 > 第70章 传承仪式

第70章 传承仪式

糖果店后院工坊里,暖月第三次检查传承人认证仪式的准备工作。昨晚那段神秘的钟声和1935年的老照片虽然让她心神不宁,但今天的传承仪式同样重要。这是奶奶多年心血的延续,也是对老街文化的新承诺。她轻抚木质长桌的纹路,仿佛能感受到奶奶当年教她制糖时的温暖。

工坊里弥漫着桂花糖的香气,六套糖果制作工具整齐摆放在木质长桌上,每一套都按照奶奶的标准配置:祖传的铜勺上还能看到岁月留下的暗纹,竹筷是张叔特意寻来的老竹子制成,玉制糖模上的花纹栩栩如生,崭新的温度计则代表着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晨光透过雕花木窗洒进来,给这些老物件披上一层温暖的金光。墙上挂着奶奶手写的配方笔记,黄褐色的纸张上,字迹依然清晰有力。

暖月想起小时候,每次看到奶奶写配方都特别好奇那些符号和数字代表什么。现在她终于懂了,那些看似简单的记录里,藏着多少年的匠心。她的目光掠过笔记本角落那个向下的箭头符号,心里升起一丝疑惑。

"小慧,把桌上的玫瑰露再调一下比例。"暖月对正在称量原料的学徒说,"奶奶的笔记里说过,玫瑰香要若有若无,像春日晨露一样清淡。要让顾客品出这份清雅,而不是扑面而来的浓香。"

小慧认真地记下,发髻整齐地挽起,和当年的暖月一模一样。她轻声问:"师父,我听李婶说,当年林奶奶制糖时,总要看着钟楼的方向念叨几句,那是什么讲究吗?"

这个问题让暖月愣了一下,昨晚的钟声又在耳边响起。那段古怪的节奏,李婶说是老街商会的暗号。难道奶奶也知道些什么?她正要开口,程屿推门进来:"专家组到了,正在前厅等候。"他穿着一件深蓝色衬衫,衣领处还沾着些灰尘,显然刚查看过地下室的情况。

前厅里,省级非遗评审组组长方教授正专注地欣赏墙上的老照片。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曾经参与过多个传统手工艺的抢救性保护工作。看到暖月,他温和地笑道:"这张照片里的老先生,就是你奶奶的师父吧?当年在南京茶话会上,我还见过他一面。那时他就说,传统手艺不能只守着老一套。"

"是的,那是1962年的照片。"暖月指着照片上的场景,内心涌起一阵感动,"奶奶说那天是她正式拜师的日子。师公特意穿了一件长衫,说这是对传统的尊重。"

"好啊,传承有序,守正创新。"方教授满意地点头,目光中闪过一丝深意,"今天这个传承仪式很有意义。"他转向其他评审专家,"咱们开始吧。"

工坊里很快坐满了人。除了评审专家,还有来自各地的老字号代表、媒体记者,以及街坊们。李婶特意穿上了她珍藏多年的藕荷色旗袍,发髻间插着一支老玉簪;王大爷戴着他那顶见证了半个世纪风雨的礼帽,精神矍铄。张叔坐在角落,怀里还抱着一个红木匣子,说是要送给新一代传承人的见面礼。

仪式开始,六名学徒依次展示制糖技艺。小慧的玫瑰糖获得专家们的称赞,入口即化的口感和若隐若现的花香,完美传承了传统工艺。看着她熟练地掌控火候,暖月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已。其他学徒也各有特色,有的在包装设计上融入老街元素,有的开发了养生配方,让这门古老的手艺焕发新的生机。

"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方教授在讲话中语重心长地说,"而是要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林暖月同志既保留了老街糖果的传统技艺,又结合现代工艺创新发展,这份责任与担当非常难得。"他停顿一下,意味深长地看了看钟楼方向,"有些东西看似消失了,其实一直都在。"

颁发证书时,暖月的手有些颤抖。她摸着证书上烫金的印章,想起奶奶常说的话:"一颗糖果里,要有对生活的热爱。甜味易得,这份热爱才最难能可贵。"如今,这份热爱正在通过这些年轻人继续传递。看着学徒们欣喜的笑容,她觉得奶奶一定也在微笑。

仪式结束后,方教授单独找到暖月:"我听说你们发现了一些老照片?"他的语气突然变得严肃。

暖月心头一跳:"是的,昨晚在钟楼..."她注意到方教授的目光变得锐利。

"那张1935年的照片,我建议你们好好研究。"方教授压低声音,左右看了看,"那个时期的映月巷,藏着一个重要的秘密。当年..."

暖月正要追问,秦漫匆匆赶来,高跟鞋急促的声音打断了谈话:"不好了,地下室水位在快速上涨,可能会淹到密室!"她的额头上还带着汗珠,显然是跑着过来的。

程屿立即叫来王大爷帮忙查看。老人蹲在地下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