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图书馆古籍室内光线昏暗,空气中浮动着陈旧书卷特有的味道。狭长的窗户透进一线阳光,照在堆满古籍的书架上,灰尘在光束中缓缓飘舞。暖月和程屿正专注地查阅着堆满桌面的史料,昨晚的发现让他们迫切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映月巷的历史。
程屿认真地翻阅着一本《江南水运志》,不时用铅笔做着标记。暖月则在整理从铁盒里找到的老照片,试图将它们与史料上的记载对应起来。忽然,门口传来脚步声,打破了古籍室的宁静。
"小暖,程屿!"张叔的声音轻轻响起。两人抬起头,只见张叔领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走进来,老人背影挺拔,尽管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这位就是我说的李教授,在地方志研究所待了三十多年,对咱们这片最了解不过。"
李教授穿着一件洗得发白却十分整洁的中山装,目光炯炯有神。他的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说话的声音却洪亮有力,仿佛还能看到年轻时在讲台上授课的风采:"听张老说了你们的事,映月巷的故事,我可以讲上三天三夜。"
程屿连忙起身让座,暖月也赶紧收拾出一块空地。看着两个年轻人忙碌的样子,李教授欣慰地摆摆手,从一个略显陈旧的帆布包里取出一个厚厚的笔记本,封面上还贴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这可都是我这些年的心血。"
暖月注意到那张照片上模糊地显示着一排骑楼,正是映月巷的旧貌。李教授小心翻开笔记本,纸张因为年代久远已经变得有些发脆,但字迹依然清晰可辨。他指着密密麻麻的记录说:"映月巷最早是在清康熙年间形成的。那时候运河上的商船往来频繁,这里正好是南货北运的中转码头。"
暖月和程屿凑上前去,只见本子上不仅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还画着许多建筑细节的速写。线条虽然简单,但将建筑的特点刻画得惟妙惟肖。暖月不禁想起奶奶曾经说过的话:"这条街,每一砖一瓦都有故事。"
"你们看这个骑楼的设计。"李教授指着一幅素描,眼中闪烁着光芒,"这是典型的江南商业建筑特色。檐口的挑出度、立柱的间距,都是经过精心计算的。既要撑得住上部的重量,又要给过往行人遮风挡雨。这种智慧,现在的建筑设计都在借鉴。"
程屿的眼睛亮了起来,作为一个建筑师,他对这些细节格外敏感:"我就说这些骑楼的结构很特别。您看这个斜撑的设计,是不是为了分散横梁的压力?这种做法在现代建筑力学中也很常见。"
"没错!"李教授赞许地点点头,语气中充满了对古人智慧的敬佩,"这些老匠人虽然没读过书,但都是真功夫。他们根据经验,把力学原理运用得淋漓尽致。整条街的骑楼能保存两百多年,就是最好的证明。"
他轻轻抚摸着泛黄的纸页,仿佛在抚摸历史的痕迹,又翻到另一页:"映月巷真正发展起来是在乾隆年间。那时候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小型商业区。'映月商号'就是当时最大的一家。"
听到"映月商号"这个名字,暖月心头一跳,想起了铁盒里的地契。她忍不住问道:"那'映月商号'是做什么生意的?"她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
"主要经营茶叶、丝绸和糖果。"李教授说着,突然眼睛一亮,"对了,你们家的糖果店,就是从'映月商号'传下来的。当时他们的手艺可是远近闻名,连宫里都指定要用他们的糖果。"老人的语气中带着一丝骄傲,仿佛在讲述自已家族的荣耀。
暖月和程屿对视一眼,都想起了那些精致的糖果模具。难怪奶奶总是那么珍惜它们,原来里面还藏着这样的历史。
李教授的声音继续在古籍室内回响:"映月巷除了商业价值,文化价值也很高。当年有不少文人雅士在这里活动。你们知道清代著名的《红楼梦》评论家脂砚斋吗?他就在映月巷住过一段时间。"
"真的吗?"暖月惊讶地问,心中泛起一丝自豪。她没想到,自已每天走过的街巷,竟然曾经留下过这样显赫的足迹。
"千真万确。"李教授翻出一页誊抄的手稿,字迹工整,显然是他多年前仔细抄录的,"这是他的一篇游记,专门写到在映月巷品茶赏月的情景。还提到了那些糖果的味道,说是'甜而不腻,入口生香'。"
张叔一直在旁边安静地听着,此时也忍不住插话:"我店里有块匾额,就是脂砚斋题的字。一直不知道有这么大来头。"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懊悔,又有些兴奋。
程屿立刻拿出手机,开始仔细记录这些珍贵的史料。他知道,这些都是申请文物保护最有力的证据。李教授见状,欣慰地笑了:"年轻人有心了。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