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婶的茶馆里传来急促的争吵声,打破了映月巷清晨的宁静。暖月推开茶馆的木门,浓郁的茶香还未扑面而来,就听见了王大爷激动的声音:"你这是见钱眼开,要背叛大家!"
茶馆里气氛紧张,十几个街坊分坐两旁,中间似乎形成了一道无形的界限。暖月一眼就看到了李记糕点的老板娘正低着头抹泪,而王大爷站在那里,手里的茶杯都在微微发抖。
"我也是被逼的啊!"李老板娘突然抬起头,眼里含着泪水,"昨天晚上,我儿子打电话来说已经在新商场看好了铺面。他说现在不搬,过几天连补偿款都拿不到了......"她的声音有些哽咽,"我这把年纪了,总不能给儿子添麻烦。"
王大爷气得胡子直抖:"你这是上了他们的当!他们就是想挑拨离间,分化我们......"
"老王,你也消消气。"张叔端着茶壶过来,声音低沉,"每个人都有难处。"他给王大爷倒了杯新茶,浓香四溢,却掩不住空气中的火药味。
暖月看到茶馆角落里坐着几个年轻的店主,他们正在低声议论。走近一听,是在讨论补偿方案的细节。她的心沉了下去,看来人心确实在动摇。
就在这时,程屿推门进来。他刚从市规划局开会回来,西装还一丝不苟,只是眉头紧锁。"我刚得到消息,"他环视四周,声音沉稳,"开发商确实在暗中活动,他们打算逐个击破。"
这句话引起一阵骚动。有人问:"真的只有三天时间吗?过期补偿真的会减半?"
程屿摇摇头:"这是他们的伎俩。根据政策,只要文物评估没有完成,拆迁就不能强制执行。"
"可是......"一个年轻店主站起来,"我们能扛得住吗?你看看前两天网上的风波,再这样下去,生意都要黄了。"
李婶端着一壶新茶走过来,轻轻放在桌上:"来,大家都消消气,喝口茶。"她的动作依旧从容,仿佛几十年如一日地泡着这些茶,安抚着每一个来喝茶的人。
暖月深吸一口气,站到茶馆中央:"各位叔叔阿姨,年轻的老板们,我知道大家都有顾虑。"她的声音不大,却让躁动的茶馆安静下来,"我想给大家讲个故事。"
她从包里拿出一本老照片,那是昨晚整理出来的。"1998年,老街第一次面临拆迁。那时候,补偿款比现在还要高。"她翻开照片,展示给大家看,"但是奶奶和叔叔阿姨们坚持下来了。为什么?就因为大家知道,这条街不仅仅是几间房子,更是我们共同的家。"
照片传递着,有人认出了年轻时的自已,有人指着照片里的老店铺喃喃自语。空气中的火药味渐渐被回忆的温度化解。
程屿接过话题:"其实,我刚才去规划局,不只是开会。"他打开随身携带的文件夹,"我请教了几位专家,他们认为我们可以申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一旦申请成功,不仅能保住老街,政府还会有专项资金扶持。"
这个消息让大家眼前一亮。张叔第一个站起来:"对,我收藏的那些老物件,都可以作为申请材料!"
李婶也开口了:"我这茶馆,可是清朝末年就开始营业的。柜子里还收着当年的茶票呢!"
渐渐地,大家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人提议成立街区自治委员会,有人建议办个老物件展览,甚至有人想到要给老街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刚才还剑拔弩张的气氛,居然奇迹般地缓和了。
暖月松了一口气,她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突然明白了一件事:老街最宝贵的,不是那些老房子,而是这些人,是他们共同的记忆和情谊。
"对了!"王大爷突然想起什么,"明天就是中秋节了。要不,我们办个老街中秋会?就像以前那样,每家出一道拿手菜,大家一起赏月。"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众人响应。李老板娘擦干眼泪:"我来做艾草糕!"张叔也说要拿出珍藏的老月饼模具。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街道办的小张气喘吁吁地跑进来:"有个好消息!文物部门的专家明天要来考察,让大家做好准备!"
茶馆里顿时欢声雷动。暖月看着这一幕,眼眶有些湿润。她感受到程屿悄悄握住她的手,温暖有力。
"铛——铛——铛——"钟楼的晨钟准时响起。阳光透过茶馆的窗棂,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暖月知道,这个早晨,老街又一次经受住了考验。但她也明白,这样的考验还会来,而且可能会更严峻。
她看向程屿,他的眼神告诉她:一切才刚刚开始。窗外传来收拾店铺的声响,新的一天,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