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看书 > 时光里的棉花糖 > 第2章 熟悉的老街

第2章 熟悉的老街

五月的清晨,映月巷悄然苏醒。阳光从参差不齐的屋檐间倾泻而下,在青石板路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晨露还未蒸发,在阳光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像是撒了一地的碎钻。暖月推开糖果店沉重的卷帘门,清晨的微凉带着昨夜残留的潮气扑面而来。

店里还保持着昨天收拾的整洁模样,玻璃柜台反射着晨光,糖果罐里的各色糖果安静地等待着一天的开始。暖月轻轻抚摸着柜台的边缘,这个早晨让她想起小时候,那时候她总喜欢一大早就跟在奶奶身后,看着她准备一天的忙碌。

门前的石板上还残留着雨水的痕迹,映着浅浅的天光。老街上已经响起了零星的脚步声,远处传来清脆的鸟鸣,和着钟楼悠扬的晨钟声,唱响了老街的晨曲。空气中飘来阵阵早点摊的香气,混合着青苔和老木头的气息,是记忆中老街独特的味道。

暖月摸了摸围裙口袋里的购物清单,那是她昨晚对照着奶奶的笔记详细列出的原料单。她轻车熟路地往早市走去,脚步在青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回响。沿途的青砖黛瓦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木雕花窗依旧精致,雕刻着精美的花鸟图案,只是褪去了往日的鲜亮。她的手指轻轻抚过斑驳的墙面,粗糙的触感仿佛在诉说着百年沧桑。

每一块砖,每一片瓦,似乎都在诉说着往日的故事。墙角的砖缝间长着几棵顽强的小草,在晨风中轻轻摇曳。这些老房子像是一位位沉默的老者,静静地守望着这条街巷的变迁。

拐过一条狭窄的巷子,眼前豁然开朗。百年钟楼巍然矗立,檐角飞扬,朱红的门柱上斑驳的漆色见证着岁月流转。暖月记得小时候,每到傍晚,钟楼下总会聚集着听评书的老人。老街的故事在评书艺人的唱腔中悠悠道来,孩子们围坐在外圈,听得入神。现在钟楼依在,却早已没了那份热闹。

站在钟楼下,暖月仰头望去。高大的建筑遮住了半边天空,厚重的钟声依旧准时敲响,回荡在空旷的街巷中。她忽然想起小时候,每到新年,奶奶都会带着她来钟楼下放花灯,许下新年的愿望。那时的钟楼下挤满了人,花灯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

老戏台就在钟楼旁边,木质的台面已经有些开裂,但雕花的藻井仍保存完好。复杂的雕花中藏着龙凤呈祥的图案,彩绘虽然褪色,却依然能看出昔日的华美。暖月站在台前,仿佛又听见了儿时闹热的锣鼓声。那时候,每逢节庆,戏台上总是热闹非凡,台下的小板凳排得满满当当,连巷子里都挤满了人。

她还记得,有一年元宵节,一位游客被戏台的表演深深吸引,特意找到街道办,要把这里的表演拍成纪录片。可惜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这事就不了了之了。想到这里,暖月不禁叹了口气。

"咦,这不是暖月吗?"熟悉的声音打断了她的回忆。

转身看去,是张叔正在打开他的古董店门锁。古董店的招牌也有些歪斜了,但店门口的那对石狮子依然威风凛凛。这对石狮子是清代的老物件,据说是张叔的曾祖父从一个落魄贵族手中收来的。张叔的头发白了不少,但精神矍铄,正带着老花镜细细擦拭着门前的玻璃柜台。

"张叔早啊。"暖月走过去打招呼,"这么早就开门了?"

"哎,睡不着啊。"张叔叹了口气,停下手中的活,"听说上面又在开会,讨论老街改造的事。这些老物件啊,也不知道还能留多久。"

暖月心里一紧:"具体是什么情况?"

"还能有什么情况,不就是拆迁呗。"张叔放下抹布,苦笑道,"说是要建什么现代化商业街,这些老房子怕是保不住了。前两天还有人来问价,说是要收购老物件,准备弄个文化展览馆。"

张叔说着,推开店门请暖月进去坐。店里的古董柜里陈列着各式瓷器、铜器,还有一些老物件。角落里摆着一只老座钟,是民国时期的物件,据说是某个商号的镇店之宝。

正说着,李婶的茶馆也亮起了灯。茶馆的门脸很小,但里面自有一番天地。青瓷茶具摆放得整整齐齐,墙上挂着一幅已经发黄的山水画。这幅画是李婶公公的手笔,画的正是映月巷的风景。

"暖月来啦?"李婶热情地招呼,"进来喝杯茶再走。"

暖月刚要推辞,李婶已经麻利地泡上了一壶龙井。茶香袅袅升起,带着几分清雅。"你奶奶在世的时候,每天这个点都要来喝杯茶,顺便给我带些糖果。现在......"她的声音低了下去。

李婶的茶艺在老街是出了名的好,她总说,一盏茶里能品出人生百味。现在的茶室里只零星坐着两个老人,正悠闲地翻看着报纸。

"生意怎么样?"暖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