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看书 > 尸村奇闻 > 第八十章 争战

第八十章 争战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是一种动作柔和缓慢,既可技击防身,又能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传统拳术。太极拳历史悠久,流派众多,传播广泛,深受人们的喜爱。

太极拳虽然在套路、推手架式、气动功力等方面各派有异,但动作柔缓、连贯圆活;及具有疏经活络、调和气血、营养腑脏、强筋壮骨的功效方面却是相同的。

中国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至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词》,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

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一说起太极拳,很多人都会想起一位非常著名却又带有神秘传奇色彩的人物——张三丰。而且也有很多认为太极拳就是张三丰所创造的。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没有充份史料可以证明太极拳是张三丰所创。而应该是前人不断开发、总结、整理、创新、发展而来的。

太极拳有两大分支,一支传承于武当派武术之中,秘不外传,只有赵堡太极拳传承于外;另一支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依次流传给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流派。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太极拳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而且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家拳”之一。并且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而现在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武当、赵堡等多种流派。

我从小喜好武术,以前也曾经随着朋友练习过一些太极拳和一些粗浅的擒拿拳术。

尤其是太极拳太极拳以“棚、捋、挤、按、瘛、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势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这也正适合与我喜欢气功的特点。

所以我对太极拳更是情有独钟。有段时间几乎天天与朋友一起去练太极拳,却到是认识了不少的老头老太婆。

没有想到在今天的危难时刻,竟然用一式顺手的云手将马脸老者疾劲的攻势给化解了。

马脸老者虽然将我狠狠地撞了开来,但却是一脸的阴霾,死死地盯着我道:“好呀,果然是深藏不露呀。起来,我却倒是真的要与你好好的切磋切磋了。”边叫着,边两手握拳向我打量着。

我的胸口被他撞的一阵生疼,感觉一股血气在胸中沸腾。我连连吁气缓缓地将汹涌的气血又重新压了下去。听见马脸老者的叫喊,不仅心中又是吃了一惊。

我长长地吁了口气,缓缓地征战着站了起来。脑中飞速地运转着,想象着自己曾经练习过的一切的武术套路。想来想去,却是也只有太极拳比较熟悉一些了。擒拿术要下狠功夫练,而醉拳一些的则要求要有一定的基本功的。太极拳则要求低了一些,尤其是现在为了便於在广大群众中推广太极拳﹐1956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删去繁难和重复的动作﹐选取24式﹐编成“简化太极拳”。可以说是老少皆宜。

马脸老者却是没有让我有多少思考的时间,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